“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哲学家朱熹借景喻理的名诗。此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只有不断接受鲜活的知识、汲取先进思想,方能使自己才思不断,如新水长流。这种读书之感,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也道出了很多人在读书中的所寻、所思、所悟。
有时我在想,为什么在当年读书非常困难的时代,仍涌现出许多才思横溢的大文学家?如唐初文学家王勃,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竟写出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是什么使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精妙之句一气呵成?
后来,我的困惑在一个小朋友的指引下得到了启迪。
那是一个周末,我去图书馆,逛了一圈准备回去,却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正坐在书架旁看书。上前询问,发现他正在看一本关于欧阳修的书。这个小男孩告诉我,他也要像欧阳修那样,能够使自己起笔构思无滞,不用打腹稿就可使文章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我问他知道欧阳修怎么会写出许多好文章时,他给我讲了一段关于欧阳修读书的故事。
欧阳修四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因家境贫穷买不起书,他就到有书人家去借书,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有时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甚至废寝忘食。因当时他家里穷,没钱供他上学,他的祖母就用芦苇秆教他在沙地上写字,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读。因博览群书、勤奋好学,欧阳修从小就能写出有文采的文章。
的确,人要想才思横溢、满腹经纶、脱口成章,只有多读,博览群书策;多思,承百家之要;多练,实践出真知。古今大凡有成就之人就是这样。西周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巨着,如《老子》《论语》《大学》《左传》等名着,这些都是作者通过努力学习前人的成果,结合自身的实践,而创作出来永传后世的。在这些前人的巨着基础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刻有时代烙印的中国灿烂文化精彩纷呈,且一代比一代创作的多,留给我们更多的知识源泉。
这一切,都归于前人的精华之作,才使后人在奋斗学习前人精髓基础上,也创作出对我们现代有益的作品。可想而知,能写出《三都赋》的左思,也是广泛阅读了西晋之前许多名人着作之后,才会在历史上留下了“洛阳纸贵”“陆机辍笔”的典故。
文学古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是久经考验的智慧。生活在信息更加快捷的现代,我们不仅可以阅读古典书籍、名篇名作,还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更宽广的现代先进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勤思考,以保持中华传统文化之水长流不断。
(作者单位:省高级人民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