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这样唱着:“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可吹箫……”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里也写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南鹞北鸢,称谓不一,却都是风筝。农历二月也就是阳历三月,往往草长莺飞,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童年的记忆里,每每阳春三月,村里的孩子们总喜欢到花红草绿的田野里放风筝,那时我还太小,就只能跟在他们后面跑,看着他们随风把牵线放开或收紧,让鲜艳的风筝翱翔在蓝天,别提有多开心了。那时的我总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也像他们一样骄傲地去放风筝。
长大后,我在二五六医院工作。有一次在医院的广场上,看到一位中年人正娴熟地放飞一个长达二十米的“双龙戏珠”风筝。那风筝似两条龙在空中围着一个“珍珠”上下飞舞,忽合忽分;时而呼啸而来,时而倏忽远去;看时盘旋俯冲,旋即扶摇直上……风筝在空中变换着各种各样的姿态,发出呼呼剌剌的响声,那景象着实漂亮极了!
这两年的春天,路过县城的子龙广场,总看到大人带着孩子放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龙凤呈祥”“百鸟朝凤”“四季平安”……看着那些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听着孩子们在地面上叽叽喳喳地叫喊,真是一幅欢乐和谐的画面。
看别人放风筝自然快乐羡慕,做风筝却也别有一番情趣。少年时,家里生活拮据,即使有几个零钱,也舍不得买风筝,只好缠着大人们给我做。记得那次纠缠不过,沉默了一会儿后,父亲出门向别人家借来几根竹子,破开做成毛线针粗细的竹篾,挑出均匀的无节的篾段,放在水里浸软,扎成风筝的骨架,弄来牛皮纸涂上糨糊,粘贴在骨架上,再在风筝的头部贴上两片小圆红纸或画上两个红红的圆圈当“眼睛”,在身上画上各种精美的图案,按比例贴上纸条当“尾巴”,然后在适当的角度系上从母亲那里拿来的纳鞋底的线球当牵线,并把它绕在两头宽中间窄下端尖的线板上。这样,一个风筝算是做成了。后来,我们就自己学着做风筝,虽然要大费一番周折,做得也不怎么样,心里却美滋滋的。做风筝最讲究的是保持均匀平衡,否则它飞不起来;即使勉强能飞,也飞不出多高,一遇到大风就会“倒栽”,箭一样地向地面俯冲跌落而去,有的还摔得支离破碎。
那时候,每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日,长满红花绿草的田野里总是会出现放风筝的大人小孩。可让风筝飞上天是有窍门的,首先是把风筝牵线朝下的一面平放在地上,或者一人拿着它迎风慢慢放松,同时另一人拿着线板缓缓向前跑去,然后越跑越快,风筝就渐渐飞升而起,越飞越高。当风筝徜徉在蓝天上的时候,我们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信纸,写上自己的祝愿,通过牵线把它送到空中,祈祷幸福生活。然后就把线板插稳在田埂上,开始在柔软的草地上翻跟斗、倒立、摔跤、打泥仗。累了,就躺在地上休息,饿了,就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吃,直到天色渐渐暗下来,才不得不慢慢地收拾起什物,带着满身的泥巴恋恋不舍地回家。
如今,春天又来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沐浴着暖暖的春光,感受着柔柔的春风。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童年时看别人放风筝的场景,想起了少年时做风筝、放风筝的一幕幕。我兴奋难耐,坐立不安,思绪早随着童年的风筝飞上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