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在保定中院任法官时,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陈老师从外地来保定,我和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几位书法界朋友一起陪了老师几天,因老师是有些名气的书法家,所到之处总有人请留墨宝,我也请老师写几个字,老师对我在常年办案之余仍喜书法篆刻感到欣慰,欣然为我写下一个对联:“治印玩朱常染赤;习书弄墨不沾黑”。对联对仗巧妙,趣味横生,可以理解为治印刻章手上经常会染些赤红朱砂;习书弄墨身上却不沾染污迹。这个对联如果是写给书法篆刻家朋友,至多算是文人雅客之间的文字游戏,但实际上是中学老师写给身为法官的学生,在我看来则有了多重含义:司法办案中要秉承一颗赤诚之心;处理争议时不能贪图赃钱诱惑。得到这个对联之后我揣之摩之,不忍释手。
老师现已年近八旬,60年代初毕业于河大中文系,语言文字功底扎实,经历过一些坎坷,但为人谦和儒雅,偶尔写些格律诗,既工整严谨、又淡泊旷达,特别是书法很有成就,外祖父是清末民初书法家潘龄皋,潘龄皋是清朝翰林,曾任甘肃布政使、省长,书法在华北名气很大,抗战爆发后拒在伪华北政府任职,赋闲河北省安新县老家卖字为生,平津战役时,作为围城解放军和守城傅作义部的调停人之一,城里城外往返穿梭,促成了北京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参事,出席了开国大典。潘龄皋的书法与谭延?、于佑任、华士奎齐名,自成流派,当时被称为“南谭北潘”,即南京的谭延?、北京的潘龄皋,还被称为“榜天津华士奎、草书三原于佑任、楷书北京潘龄皋”,京津店铺多以潘龄皋书写牌匾为荣。陈老师四岁学书,七十多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秉承了潘龄皋书法静雅灵动、风姿绰约的风格,大学师从金石家黄绮先生,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培养了后来担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的张旭光先生在内的一批批学生,行内常用“潘龄皋的外孙、黄绮的学生、张旭光的老师”介绍陈老师,陈老师自己则很淡然,江湖之远,润物无声。
2011年我工作变动到基层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任职,给陈老师打了电话,并请老师再给我新办公室写几个字,很快老师又寄来一个对联:“举锤将落怀棠树;见罪迟笞念禹车”。同时还附小字抄写“棠树”、“禹车”典出原文,一为《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一为《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我理解“棠树”意思是,召公治理一个地方,很得百姓拥护,召公去巡查乡村,在棠树下审案,自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各得其所,没有一个失察。召公去世以后,百姓思念召公断案,舍不得砍伐这棵棠树,作《甘棠》之诗歌咏之。“禹车”意思是,大禹出行看见被押着的罪犯,大禹下车问了犯罪经过之后痛哭流泪,随从说,罪犯自己不顺从做人的道理,落得现在这个下场,君王为什么如此难过?大禹说,尧舜当政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为君王,百姓却各行其是,所以我很痛心,百姓虽然有罪,但罪不在百姓,而在我一个人。按这两个典故再看老师的对联:举起法锤将要落下的时候要思想一下甘棠之树;对于罪犯将要予以惩罚的时候要怀念一下大禹泣罪。读到此处,老师的用心让我肃然起敬。
“治印玩朱常染赤;习书弄墨不沾黑”,“举锤将落怀棠树;见罪迟笞念禹车”,这两幅对联不仅是书法前辈对法官学生的勉励,也代表着百姓对仁政、惠政、慎政、廉政的期盼。做为一名法律职业者,这两幅对联值得永远自警、自省、自重、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