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天下为公 仁者仁心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分享到:
        作者: 刘丽芳  发布时间:2017-10-10 14:59:00 打印 字号: | |

        国庆中秋八天小长假,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带回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抱着了解了解的心态,平静轻松地通读,没想到平实的故事吸引着我一直读下去,感悟并感动着。

        七年,不长,寒来暑往七个春秋,可人生能有几个七年?七年,不短,斗转星移2500多个日夜,时光更迭中又何其漫长。一个十五岁的娃娃,出身高干家庭,生活于北京城,本应拥有别人羡慕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然而,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历史政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号召,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奔赴农村,走向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从城市到农村,从校园到田野,从父母身边到孤独一人,那是怎样的无助、落寞,现实的巨大落差在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心里会留下怎样的印迹。跟随着一同下乡的知青、延川的群众重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看到了一个青年,带着内心最本真最纯真的情感在陕北平原的黄土地上无怨无悔的成长,默默扎根,长成黄土地的一部分。

        解衣推食视民如亲

        在文安驿公社赶集,当习近平听人说有一个乞讨的老人说是父亲习仲勋曾经的警卫,就跑过去把身上所有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光送给了老人,当时天气已冷,还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让老人穿上。同住的知青问:他真的假的啊,不会骗你的吧?习近平坦然一笑: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他骗我什么?他不会骗我的。不仅是因为老人曾是自己父亲的警卫,只是因为他是个乞讨的老人,是曾经的革命前辈,便倾囊相赠,而且坦然笑之,称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农民。胸怀坦荡令人敬佩!黄土地的艰难生活没有让他退缩,反而将自己的满腔热忱融入这片贫瘠的土地,自自然然地以一个普通农民自居,对乞讨老人习近平不是怜悯,而是出自对人民最本真的情感,哪怕已是寒冬,敢解衣相送;哪怕面临更严重的饥饿,也倾其所有。如果不是内心深处对视他人如亲人,如果不是自觉地把自己当做这片土地的一分子,不会不犹豫,不会不思量,这种自觉,是内心深处的自觉,是灵魂和思想深处的自觉。当我们把一种思想化为自觉,把一种行为化为自觉,这种力量是坚不可摧的,更是我们所需要的。

        娘的心亦是仁的心

        在梁家河知青岁月里,习近平身边带着一个针线包,上面绣着三个字“娘的心”,那是他的母亲齐心送给他的。在父母亲被隔离调查,亲人难以见面的日子里,看到“娘的心”这三字,何止是见字如晤,那是母亲贴心的温暖,这温暖足以让荒凉的黄土地有家的味道。在梁家河,习近平住过三口窑洞,其中曾在张卫庞家的窑洞里做饭,并和张卫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在搬家时,习近平将绣着“娘的心”的针线包送给了张卫庞。老实厚道的张卫庞并不了解为小小针线包的意义,只是觉得习近平和他亲,这是个念想,于是保留了38年。一个母亲亲手绣的小小针线包,在举目无亲的荒凉的山沟沟里,陪伴着青年习近平,然而他却把这份家的温暖送给了梁家河的一个“上门女婿”,共同生活、劳动,习近平已把张卫庞当作家人和亲人。这份视人如亲的仁心感动着梁家河的人, 2016年,年近70的张卫庞还组织几十户村民成立“苹果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化,因为习近平说要让人民都过上好生活。娘的心,习近平的心,张卫庞的心,陕北和全国人民的心都是一样的。

        怀着一颗朴素的心,从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习近平在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生活、劳动、工作了七年,从不满十六岁的中学生,成长为干农活的“好后生”,以行动入党,担任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村民建“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点点滴滴只为让梁家河村民的日子红火起来,知道群众需要什么,就努力去做什么,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朴素理念支撑原始的伟大的复兴梦想。掩卷沉思,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大国崛起风起云涌,放眼未来的同时,更当如青年习近平,做好当下!人人应怀仁心,勉励自己亦温暖他人,把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努力做到极致,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路虽远行必将至,你,我,中国,前路开阔!

        责任编辑: 刘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