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余秋雨,大家最为熟悉的作品可能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中国文脉》等。他的作品擅长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贯穿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新近的一本《北大授课》,余秋雨用最具个性的文笔精心淬炼华夏五千年文化,读起来像在现场聆听授课,感受非凡。
传统的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大部分有板有眼、脉络清晰、四平八稳,但《北大授课》的语言却是鲜活浅近的。第一部分“闪问”,涉及文化、历史,还有当代社会大量敏感话题,有的问题本身就很有水平,余秋雨教授的回答也很干脆、机智,读起来很舒畅。我最喜欢看的是第二部分中华文化史47讲,许多的文化现象闻所未闻,文化视角也非常新奇,但是主讲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讲解,而是以各个时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开讲。比如对先秦文化诸子百家的讲解,就占了将近一半,然后是汉代和南北朝,再是唐宋,元明清一跨而过,全文详古略今、先慢后快、前重后简。薄薄地一本书,就将长长的中华文明脉络生动分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为何以这样的结构讲?因为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是有很大不同的,科技从古代到现代越来越发达,而文化则不是这样。先秦诸子百家已把文化推向最高峰,推向极致,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接下来虽然高峰叠起,但都难以超越先秦,甚至可以说只不过是反反复复咀嚼诸子百家而已。因此,这本书的结构开始从容持重,后来大步流星越来越快,是详略得当的。
在“闪问”中有位同学请余秋雨先生为“文化”下个定义?余秋雨将文化定义为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文化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它的发展离不开“包容”。因此,余秋雨对学习中华文化提出的“三点要求”,也应被我们读传统文化书籍时借鉴,那就是:第一,摆脱历史上对中华文化的误解,让精神价值、集体人格等从附庸地位走出来;第二,拒绝人云亦云、咬文嚼字,要认清主流,有独立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第三,不要对某些观点、说法产生执念,要在不断学习中提高、重塑自我。
读中华传统文化,从广义上,可以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生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从我们自身角度而言,可以增强文化底蕴、传承价值精髓、滋养浩然之气。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使命感,勇于担当,反本开新,创造未来。
最后,引用《北大授课》中的《告别》里的一句话:“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阅读本书也算是生命与生命的一种碰撞吧,趁我们还算年轻,多读点书,让文化滋润我们的生命,让生命焕发出更多精彩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