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烈士,江西省弋阳县人,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建人之一。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他们行至皖南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9日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利诱,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年仅36岁。在狱中,方志敏利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清贫》一文写于1935年5月26日,虽然只有短短一千余字,却字字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每次翻阅此文,心灵都会经历一次洗礼和震撼。革命烈士那高大的身影、清瘦的脸庞、深邃的目光,仿佛就在眼前;那大义凛然的气节、炽热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令人感慨万千。
方志敏在文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接着,文中记述了自己被捕时的情景。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兵从他藏身的柴窝中搜捕到他,满以为抓到了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官,可以发些意外之财,但接下来的结果却使他们大失所望。“那知道从我的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只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最后两个国民党兵只得悻悻地向方志敏问:“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这与国民党大官的阔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国民党士兵那污浊的心灵间,方志敏的“清贫”是不可理解的。
文章最后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以“清贫”为题,表现了他无论革命事业处于何等困境,始终坚持信念,不彷徨、不动摇、不退缩的生活态度和崇高气节。《清贫》不仅是方志敏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革命前辈对我们后人的深情嘱托……
在生活宽裕的今天,许多人认为“清贫”已属过去,告别贫穷的同时,也就将“清贫”二字丢下了。其实,“清贫”和“贫穷”的区别,“清贫”重在一个“清”字,“贫穷”重在一个“贫”字,穷时贵在“清贫”,富时更贵在“清贫”。 “清贫”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品德修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清贫”是实现自我的根本保证。背判了“清贫”精神,穷时可能卖身,富时可能犯罪。背离“清贫”,在财富面前私欲恶性膨胀,道路德底线崩溃,灵魂飘然而去,必然会酿成悲剧。
越是生活富裕了越是不能忘掉“清贫”操守。秉承“清贫”,关键是要戒欲戒贪。戒欲,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只要有“淡泊名利,克己制欲”的坚定信念,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平和心态,才能保持品格的高洁。戒贪,就是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宁可清贫、不可浊富”,不管在什么环境、何种条件下都要抗得住诱惑,守得住物质上的“清贫”。
朋友,当人生烦恼袭上心头之时,当名利诱惑摇荡心旌之时,你不妨静下心来,认真品读方志敏烈士的《清贫》一文,细细感悟他那顽强的革命斗志和甘于“清贫”的操守,你的心镜会豁然开朗,溢满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