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永远的呼唤
        分享到:
        作者: 杨英民  发布时间:2017-06-01 16:57:25 打印 字号: | |

        1959年8月4日,我出生在河北省无极县农村的一个普通半工半农家庭。我出生时爸爸42岁、妈妈40岁。为了把我顺利抚养长大,爸妈依照农村的风俗习惯,在本村按不同姓氏给我认了八家干爹娘,每家都是多子家庭,并且每家干爹娘都要给我一个铜制或银制的长命锁,在我过百日这一天挂在脖子上,喻意是长命百岁。在我出生后第一个春节的年三十,从村里选了一名威望高的妇女抱着我,向每户人家要一个饺子,妈妈手提一个篮子跟着串户,串一百户要够一百个饺子,要回的每一个饺子都得品尝,喻意是骄子吃百家饭能顺利长大成人。

        父母把我送上军旅生涯

        我出生后正赶上大炼钢铁和三年困难时期,后来弟弟也出生了。爸爸在县农业局上班,家里只有妈妈一个劳动力,每年要向生产队交纳50—80元钱的找补。生产队分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每年到春天树发芽时采些柳树叶、杨树叶、槐树叶和野菜充饥。那时爸爸妈妈最怕过年,可我们小孩子只盼过年能吃上一顿饺子、穿一件新衣服。爸爸只好用少的可怜的工资到黑市场上买高价粮补贴家用,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供养我和弟弟上学。1976年我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担任了一年小队会计,家庭生活才略有改善。1978年初,我向爸妈提出要找一份工作,爸说我得答应他两个条件,一是继续在农村劳动两年,二是到部队锻炼几年。否则他担心再好的工作我也干不好,我经过返复思考,毅然决定到部队锻炼。

        尽忠不能尽孝

        1978年3月,当我穿上崭新的军装,一步一回头的告别了爹娘含泪送别的身影。踏上从军之路,来到了广东省罗浮山角下。没想到这一去,竟然成为与父亲的永别。

        1978年12月14日,为完成祖国交给的神圣使命,我们部队来到广西龙州县中越边境。1979年3月1日从越南参战返回祖国后,收到“父病重”电报,第二天连续收到加急电报“父病危”、特急电报“父病故”。我两眼发黑一头摔倒在地。醒来后周围有十几个战友在安慰我。请假报告打上去,可非常时期批不了。我跪在地上,向父亲方向磕了三个响头。我在为祖国尽忠,爸恕儿不孝、您在天之灵愿谅儿子吧!

        1979年6月10日我们返回广东罗浮山角下部队驻地后,连队给批了15天假。我归心似箭,踏上了回家路途。当我提着提包走到自家院内时愣住了,昔日满院生辉的家如今变的破败不堪,妈妈站在院子当中面向南方、仰天遥望。这时我轻轻的叫了一声妈妈,她没有反应,继续遥望天空,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儿子回来了!”这时,妈妈看着我两分钟没有说话,突然大声哭泣着:“孩子,是你吗?你真的回来了?我不是在做梦吧?”妈妈把右手食指放入口中用力一咬,鲜血从手指流出。妈说,“孩子你真的回来了,我感觉到手痛了,不是在做梦。”我扔下提包快步冲过去抱住妈妈的右手,用口含住妈妈滴血的手指……

        晚上,妈妈让我和她睡一条火炕上,睡觉时妈妈始终拉着我的手不放。我说:“妈妈松手吧。”妈说,“我不能松开,一松开你的手你就走了。” 

        整个晚上,我和妈妈又哭又笑诉说了一年多的离别之情。第二天妈妈带我到父亲的坟墓上烧纸,我跪地哭喊:“爸爸,儿子回来看你了……”

        那几天妈妈一刻也不让我离开她。假期过得飞快,要返回部队了,又是一次伤心的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

        1979年6月我被石家庄元氏装甲兵学院录取。1981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东北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中蒙边境。部队驻地条件难以想象的艰苦,电视收音机收不到信号,书信来往需要30天才能收到,发封电报最快也得7、8天收到。

        “孩子,知道你分到了东北,妈妈不在你身边,那里天气冷多穿些棉衣,要学会照顾自己。”我不敢把部队所在地的艰苦告诉妈妈,告诉她一切都好。那时候,对妈妈的思念,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每天深夜,我利用查岗之机到营房后面的山顶上静坐,仰头面向西南方向数星星,看两颗星星之间有多远的距离,数多少颗星星能到妈妈身边。

        那种遥望,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背诵着妈妈的来信:“我想你,你在远方守边疆,何时何日是归期。”我告诉妈妈,“部队驻地现在还是冰雪覆盖的冬天,等冰雪融化后我就回来看您。”眼前浮现出妈妈体弱多病的身体,白发苍苍的面容,不再挺拔的腰身……

        永远不能忘记那个1982年春夏之交,我突然收到了一封加急电报,几个醒目的字刺痛我的心:“母亲病故速归”。我头脑一片混乱,时间好像定格了。在战友们帮助下向领导请了假,经过4天3夜才赶回家。此时,妈妈已经下葬7天了。

        此后,我连续几天在爸妈的坟墓上长跪不起。后来的每个节日,我都到墓前去陪伴我的双亲。眼前,似乎又浮现出他们当年送别我的身影……     

        责任编辑: 杨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