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首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孟郊离家远行时写的,其实不然。孟郊当年离家远行,与母亲分别之时,并没有意识到母亲为他“临行密密缝”的拳拳爱心,也没有深沉真挚的念母之情,当然也就没有写出这么激动人心的颂母佳作。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他考举人时家庭条件特别艰苦,早年考进士,怎么都考不上,一直考到46岁才考上,但又一直没有派到官,到50岁左右才当上溧阳县尉。他是苦吟诗人,为人耿介倔强,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大多是抒发个人的坎坷不遇和揭露世态炎凉。他当上溧阳县慰,生活稍有改善后,才想起自己的老母亲,把她从乡下接来侍奉。接母亲那天,他在渡口焦急地等着,等到母亲坐的船越来越近,当看到已逾古稀、满头白发的母亲,颤颤巍巍地站立船头向他频频招手时,他突然热泪盈眶,脱口吟出了这首情真意切的《游子吟》。此时的孟郊仕途失意,饱尝世态炎凉,愈觉亲情的可贵。当他与久别的母亲异乡重逢之时,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便从肺腑中奔涌而出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与母亲重逢时,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站立船头向自己招手,他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这位头发白了、眼睛花了、脸上满布皱纹的老母亲,在与自己分别的日子里,默默无语,一针一线地给远行的儿子缝补衣衫。这线是慈母手中的线,这衣,是游子身上的衣。诗人特意拈出这个极平常而又最足以表达母子之情的场景,把母爱一针一线地密织在游子的衣衫上,使人觉得异常鲜明突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每次当他要离娘远游之时,母亲是多么舍不得儿走啊,但为儿子的前程又不得不叫儿走。此时母亲的心情是复杂的,是留恋牵挂?还是疼爱酸苦?仿佛什么都有,于是老母亲把这千情万感都揉合在一针一线上。母亲对儿子的一颗拳拳之心,是多么真切感人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温暖大地,小草破土而出,在阳光的哺育下,茁壮成长。这阳光对小草的赐予,正如母亲对儿女的恩泽,是丰厚得无以报答的。这就把母爱的伟大与深沉很形象地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母亲对儿女的慈爱,表现在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在。然而这首诗却只选取了母亲为游子缝制衣衫的一个普通场景,以小见大,表现了母爱的至深博大,从而使人得到的印象更为具体、真实。而这,正是诗人运笔的巧妙之处。
可怜天下父母心!透过诗中展现的母亲为游子缝制衣衫的细节,我们深切感受到,父母之恩大于天,深似海,父母亲对儿女的慈爱无所不在,关爱备至,博大而深厚,正是父母那份博大而深厚的爱赐予我们幸福甜蜜,呵护我们健康成长,父母的爱是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
像《游子吟》体现的这种亲情、孝情,都是经过中国文化反复锤炼,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歌颂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这首诗非常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心体味,薪火相传并大力弘扬,用这些传统美德引领社会风尚,塑造良好家风、民风、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