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作家王愿坚的优秀作品《普通劳动者》,原载于一九五八年第八期《北京文艺》,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上高中时曾经学过。前几天,我又翻找出此文,细心品读,那泛黄的纸页和动人的文字,一下子把我带到了当年那火热的建设工地。
这篇文章写一位林将军前往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故事,所占的时间只有一个下午。林将军来到工地,跟一个青年战士小李合伙抬土筐,干得挺有劲儿。吃晚饭的时候,忽然来一场大风雨。工地上的人都有不愿意延误工作的心情,经他们俩一号召,“咱们先干嘛!”全场就在大风雨里猛干起来了。故事情节很简单,却鼓舞士气,感人至深。
林将军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虽然在建国后身居高位,但是仍然不忘初心,像一个普通劳动者一样要求自己。这十三陵一带是他曾经作战过的地方,到这里来参加义务劳动,自然非常激动。林将军是坐公共汽车来的,没有前呼后拥,没有录相摄影,也没有宣传报道。他原拟在下午3点以前到达工地,因为开会散得迟,公共汽车又在中途抛锚,延误了。走下公共汽车,他解下脖子上的毛巾,把脸上的汗擦了擦,便急急忙忙的扛起行李往工地上赶,到达工地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像个迟到的学生走进课堂一样,很不好意思”。他一来到工地,就和那些普通建设者一道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与他自由组合,一起用筐抬土的是一个1955年参军,21岁的青年战士小李。他俩很快融合到一起,互相关照,互相爱护,干同样的活,吃同样的饭,喝一个水壶里的水。将军亲切的管这个青年人叫“小李子”,小李也不拘束的管这个穿灰衣服的老同志叫起“老林”来了。劳动间隙,小李摸起腰间的水壶,一仰脖子喝了两口,然后伸手递给将军,将军爱抚地看看他那满是汗水的脸,把擦汗毛巾递给他。透过这些细小的动作,我真切感受到林将军那淳朴的风格,以及他和小李在共同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
林将军像个普通一兵,没有一点官架子,与小李一起劳动了一下午,一起吃罢晚饭,一起带领大家又冒着大风雨投入新的“战斗”,可小李一直不知道他是将军,大家也不知道他是将军。直到晚上冒雨劳动时,分队长走到小李身边,伸手腕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听了分队长的话,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的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的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的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的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陀,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林将军年岁大了,在行军打仗时又多次负伤,但他与小李合伙干活的时候从不偷懒,俩人一起抬土筐时,总是争着将系筐的绳子移得靠自己这边近一些,以减轻对方的负担。有一回小李在后边偷偷把系筐的绳子移后半尺多,要让林将军担得轻些,林将军认为“这,这不行”,把绳子往前移过来,又说“咱俩加起来够七十岁,我就占了三分之二还多,应该靠我这边!”晚上在大风雨中抬土的时候,分队长开会回来了,抓住林将军的扁担梢说:“首长……这活你……”林将军随手拨开分队长的手说:“嘿,什么首长,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在工地劳动,林将军把自己摆在普通一兵位置,平时自己是什么“长”,早已不在心上了。
林将军有担当精神,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吃晚饭时,一场大风雨不期而至,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被拖拉机牵引着,开进了装料台。“那边的卸料同志在等着,得马上装料才行,但是这么大的雨……”将军思沉着,四下里望了望,只见有几个同志走出了避雨的地点,向装料台走了几步,但看看别人没动,又犹豫的退了回来。身旁的小李早已沉不住气了,大声嚷着:“分队长!分队长!……”“分队长开会去了!”不知谁在回答。将军看着这情形,心里一动。他知道,部队里常常有这样的时候: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该这么干,恨不得马上就动手,但是就因为没有人出面,就不能动手;这时候,只要一个人说句话,就会立即行动起来的。于是他拉了小李一把:“小李子,咱们去干吧!”将军一按小李的肩膀站起来,随手一拉小李,提高了声音喊到:“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
万言不如一行,一行贵在带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势下,党员干部都应当像林将军那样,甘当一名“普通劳动者”,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如此,才能有底气,有威信,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