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书店不是开放式的,你要某本书,只能让售货员取给你。如果你拿在手上老不买,售货员会不耐烦地说:到底要不要啊?只好尴尬地还回去。不像现在,就是不买,也能在书店里看上半天。
终于有一回,我过足了买书的瘾。那是高中三年级的时候,记得是个春天,我在《中学生文学》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得到了此生的第一笔稿费,20元。兴奋之余,就想着去买书。于是在那周六,我到邮局一取到钱,就请转身往新华书店而去。走在路上,手一直捏着这20块钱,总怕钱被小偷摸了去或被别人劫了去……
到了新华书店,我迫不及待地冲进去,险些和一个顾客撞个满怀,但也不管不顾径自走到那个我常常流口水的地方,然后土豪一样选了一摞书,全是我眼馋了很久的小说,中外都有。八十年代中期,书差不多是一、两块钱一本,很厚的也不过三块多钱,那次20块钱我大概买了十来本。兴冲冲把书拎回来,就把书捐给班级的图书馆,然后再一本本借出来看——为什么如此?是因为第一次拿到其他同学没有的钱,不知如何是好。而老师却在班会上大大的表扬了我。说我公而忘私、顾全大局,以后必成大器。没过多久,我又在《语文报》上发表了一首诗,这次稍长点,拿到了25块钱稿费。我又迫不及待地跑到新华书店去,又选了一摞书,再次捐给班级的图书室,再次一本本借出来。
幸运的是,在那不久之后,我考上了大学,终于有了随时可以免费看书的地方——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书多到让我目瞪口呆,单是里面扬起的灰尘,就足以淹没我。我一次次去,一摞摞借,过足了阅读的瘾。不过,我依然喜欢去书店,依然会从每个月的伙食费里抠出几个大洋,买上几本。总有些书,是你读过了依然想拥有的。
石家庄毕竟是省城,除了有两家新华书店外,记得当时还有专门的外文书店,古籍书店,少儿书店等等。而且书店总是在最好的地段,规模也不输给百货公司和医院。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便眼看着它一点点被流行音像、服饰包围,被大小商场蚕食,最终被无边无际的喧闹淹没,直至消失。
参加工作以后,我有了固定去的书店,就好像有固定去的美发厅、洗衣店一样。这家书店离我家不远,就在影剧院的旁边,有时吃过晚饭散步,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这家书店看看。书店很小,大概只有十几平方米,光线也不太好,白天都需要开灯。也许是因为小本经营吧,每种书都只有一两本,所以品种非常丰富,文学政治经济少儿,五花八门。书柜对面墙上,是各种期刊。没想打那么小一个书店,里面也藏着乾坤。
遗憾的是,我现在竟然想不起那家书店的名字,但店里的女店主我记得很清楚,是个三十岁左右的清瘦的女人,很文静,好像很喜欢书法。由于常去,女店主和我熟稔了,卖给我的书总是八折。有时我也买杂志,杂志是不打折的。每次去我都要待上一会儿,有时候并没有想要的书,还是喜欢一行行地在书架上浏览。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就拿出来告诉她:这本书非常好哦。她会用心记下。
近两年,我学会了网上购书,就再没去那家小书店了,我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将它遗忘了。有一天收到当当网送来的书,忽然就想起那家书店了,很是怀念。于是吃过晚饭就特意去看它。依然是下楼走路,依然是穿过大街,经过影剧院的大门,走近了却意外发现,它已经不在了,取代它的,是个小面馆。我很有些伤感,站在那里看了半天,不知它是何时关掉的?也不知书店的女主人去了哪里?现在以何业谋生?
我无法否认网络购书的便捷,以及便宜。我甚至都不习惯再到书店架子上一排排找书了。有时候睡觉前突然想看某本书,下单,第二天就能送来了。我为这样的便捷所迷惑,忘记了去书店的路。所以,当听到朋友们在痛惜实体书店的消亡,或者谴责实体书店的消亡时,我总是心下有愧,不敢言语。因为那消亡里,也有我的一份原因。
曾经看到一句话,在书中遇见最好的自己。而我,是在书店遇见最美好的自己。如今,不再去书店的我,也不再年轻。可是总有些变化,是我们阻挡不了的。
也总有些故事和记忆,留在了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