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老师的电话,他对我说:“在书店看到一本好的散文集,顺便买了一本,马上送过去。”我赶忙下楼来到小区门口,不一会,老师骑着电车匆匆赶来。他兴致勃勃地说:“这本散文集的作者有好几篇文章被选入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书中有作者的创作体会和编者的注解,抽空读读吧,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帮助。”说完,老师骑上电车走了。这是我上高中时的老师,年近七旬,身体硬朗,性格豪爽。望着老师的背影,手捧新书,嗅着那淡淡的书香,我伫立良久,暖意弥漫。我深知,这是老师的关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望。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给予我知识,给予我力量,陪伴我成长。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侯,语文课本上印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老师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早日成才,将来报效祖国。从那时起,读书的种子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书是稀缺之物,想读到一本好的课外书是很困难的,借书、抄书和买不到书的滋味使我难以忘怀。1976年夏天,我正在本村中学上初中一年级,那时,除了课本以外,没有课外书可读,一个同学有本四省合编的数学读本,我很想借来看看,可他很少把书带到学校。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早早来到他家,家里大人正在给他派农活,看到同学不情愿的样子,我说,我帮你干吧。我俩干完农活,他家里大人留我吃午饭,我说不用了,我想把那本数学读本借去看看。这位同学借给我书时,要求我第二天上午还给他。回家后,我顾不得休息,赶紧抄书,那时村里没有电灯,天黑后我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一直抄到第二天拂晓。这时,院子里传来雄鸡的鸣唱,我虽然累得眼冒金星,心里却美滋滋的。
1978年秋,我有幸考取了本县的重点高中,那时若能买到一本课外辅导书就是奢望了。有一套上海《青年自学丛书》,对学习很有帮助,我们全班仅有班长托人从北京买来的一套。我多么想有一套自学丛书呀!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抽空来到了县新华书店,还没开口,就见从外面跑进来一个同学,他对一位女店员说:“姨,我爸托您给买的书到了吗?”那位女店员会心一笑,走到后台拿出一套书来,递了过去。我偷眼一看,正是一套崭新的上海《青年自学丛书》。那位同学走后,我也提出了买书的要求,我的要求被拒绝后,心里顿感无助和凄凉,但我很快振作起来,买不到书的苦恼化作发愤读书的动力。
现在条件好了,再也不用为借书、抄书、买不到书而发愁了,各种书籍应有尽有,想读书,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阅读,可以网购,也可以到书店选购。书多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了,心也开始浮躁起来,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显得难能可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是一叶扁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多读书,读好书,静心读书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读书要讲究方法,既要广泛涉猎,更要精研细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若不精研细读,理解就不深,收获就不大。着名作家贾平凹在《谈读书》一文中说:“若喜欢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抱怨没时间读书是一种错误观念。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可是我的年纪越大越产生一种对时间的紧迫感,我现在拼命地读书写作,也是基于‘青春无多’的热忱啊!”鲁迅先生是珍惜时间的典范,他常常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写作上。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这种分秒必争的读书精神。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传诵的名篇,他倡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他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我们应当力戒浮躁之气,自觉远离尘世喧嚣,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坚持经常,定会终身受益。
读书方知学识浅,观海始觉天地宽。让我们共同撑起读书之舟,在知识的海洋里破浪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