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一个人的火车
        分享到:
        作者: 古 月  发布时间:2017-01-16 09:32:02 打印 字号: | |
        小时候乘火车,喜欢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趴窗户上看窗外流动的风景,这爱好延续至今。所以,我乘火车从来不会觉得无聊乏味,甚至爱上乘火车,爱上这种无聊乏味。凡出门旅行,我必选火车为交通工具。人在飞驰的火车里,看窗外风景交织,无物长驻,仿佛一个画展,车窗就是画框,镶嵌着瞬息万变的画面。

        现代人的旅行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快速到达目的地,匆忙投入,尽情浏览;一种是将眼睛与心灵托付给沿途的风景和遭遇,体味生命的丰富性,这是灵与肉的温情触摸。我旅行从不坐飞机,飞机太快把我送到目的地,让我来不及催生遐想的心境,来不及寂寞,眼前就已是不同的天地,仿佛没出过远门!我喜欢乘火车,喜欢火车滚过每一寸土地时的艰难与欣喜,感受自己的心灵在孤独寂寞中慢慢开花,从而有心境去反刍人生体验。记得在电影《周渔的火车》里,周渔每周都坐火车去看望陈清,并在火车上结识了张强,从此周渔在两个男人之间穿梭,火车上经常出现她的身影,火车是她奔跑于精神与世俗之间的载体,火车似乎成了她心灵栖息的地方……或者说,随火车不停地流浪,是她的一种解脱。

        火车曾经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改变了整整后来人的出行方式,但也有很多人持反对态度,托尔斯泰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是反对火车带给人们的便利,是因为所有现代文明的产物都有悖于他的生活理想,而他的理想就是传统的农耕制度——自食其力,过最简单的生活。在他看来,人类历史的进步不是交通的改善、通讯的发达以及“贫民收容所和妓院的大量涌现”,而是“大自然的原始资源——森林、鸟兽虫鱼和人类强健体魄的发展以及道德的纯洁。

        虽然我们今天认为托尔斯泰有些许极端,但我们应该知道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推翻式重建,几千年来一直以人为主要劳力来源的生产方式突然被机器所替代,自然引起人们对存在价值的恐慌!再说这样的生产工具只能被有产者掌握,无产阶级只会愈来愈贫穷。所以在托尔斯泰的小说里,铁路和火车成为吞噬、毁灭生命的角色:《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在火车站苦苦等待聂赫留朵夫,等来的却是冷漠和遗弃,这也就直接导致她后来的堕落。而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在火车上与渥伦斯基相遇,从而开始了她的悲剧之旅,最终又死在火车的车轮之下。具讽刺意味的是,托尔斯泰最后一次离家出走时,就是选择火车为交通工具的,最后还在一个无名的火车小站病逝!

        这让我想起了海子。1989年3月26日,海子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余杰语)溅起的鲜血染红了火车漆黑的铁轮。海子不想上天堂,他的天堂也不在天上,海子只是想让自己的灵魂和鲜血随火车不停地奔跑,火车不停,生命不息,诗歌不朽!

        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海子,思想者的生活永远在别处。他们渴望自由,憎恨牢笼似的“此处”。可悲的是,“别处”会瞬间成为下一个“此处”,唯独随火车一程一程的漂泊,让旅途无限延长,让“别处”永远动人,他们才得以绽放艳丽的生命之花。思想者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放逐。

        古人曾说,人生必须要有一次长长的壮游,这种壮游最好作为人一生的成年礼来进行,因为游历不但能磨砺心智,更会在长长的旅途中了解自己生命的价值。想起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在这部被誉为“垮掉派经典”的作品里,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解放,与狄安、玛丽露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玩女人,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在身心疲惫中信奉了东方禅宗。“垮掉的一代人”就这样在旅途中颓废、彷徨,皈依。

        古人的游历都是徒步的,条件好点的才有马匹,而也只有通过徒步才会让时间慢下来,细细咀嚼人生况味。现在的旅行都太快了,快到找不到自己。我们是该慢一慢,停一停,等一等自己,等一等时间。如今一些80后也许正在放慢脚步,他们渐渐把旅行这种休闲方式变成了一种苦行。他们一个人竖拇指拦车,一个人骑行,一个人徒步,一身戎装,风餐露宿。这样的旅行方式磨练了他们的心智,独立了他们的人格,并触摸到灵魂深处的脉搏。在央视四套《远方的家·边疆行》的一期节目中,摄制组在然乌湖段碰上一队骑摩托走川藏线的人马,并与他们一番交流,了解了一路的艰辛与困苦,快乐与知足!当女记者目送他们离去后,女记者忍不住掩面而泣。她说,是他们让自己体会到了什么是感动,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是的,一个人立与不立的标准,不是社会坐标方面的,而是精神心智方面。一个人在精神心智方面立起来了,才是真正的立!

        而我,没勇气把自己毫无顾虑地放逐出去,我只能一个人默默地端坐在火车里,随火车去邂逅我的人生。那年的山西之行,是我平生第一次独自一人走得这么远,坐了这么长的火车,来回将近五天的车程,日出日落,看火车在黄昏时跑过大山深处的镇远小村,在细雨蒙蒙的午后穿过巍峨的太行山脉,在烟雾缭绕中飘过俊朗的晋中山水,几十个城市,无数个村落。有时候真想让火车就这样一直地跑下去,火车没有终点,我也没有终点,什么时候我想下了就下,游荡一番后再捡一列火车上,带我去下一站。然而,火车有终点,我也有终点,所不同的是,火车的终点也是她的起点,她还是她。如果我的人生的终点也有起点的话,那我还是我吗!

        还是丰子恺在《车厢社会》一文里的一句话说得好:

        有的人早上早下,

        有的人迟上迟下,

        有的人早上迟下,

        有的人迟上早下。

        上了车纷争座位,

        下了车各自回家。

        在车厢中留心保管你的车票,下车时把车票原物还他!

        是的,除了火车,除了旅途,我们什么都不曾拥有!

        责任编辑: 古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