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秋谒白园
        分享到:
        作者: 李寿峰   发布时间:2016-10-09 10:22:44 打印 字号: | |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高考,语文试卷上有道小题,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的古诗人是谁?我没能答上来,走出考场,一问方知,香山居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课文上白居易的诗《琵琶行》的解释中标注的很清楚。高考过后,我专门找来一本《白居易诗文选注》认真研读起来,读着这通俗易懂的优美诗篇,我对秉承“兼济天下”之志,敢于抨击时弊、关心民间疾苦、讴歌大好河山、同情妇女命运、颂扬忠直友善的白居易肃然起敬。

        国庆假期,金风送爽,我有幸拜谒了白居易的长眠之地——白园。我从洛阳南行,观赏龙门石窟后,穿越伊河大桥,登上龙门东山,见苍松翠柏中,掩映着一座古寺,寺门上赫然写着“香山寺”三个大字,寺内的诵经声平添了几分宁静,也使古寺显得神秘而清幽。走出香山寺,我前往北侧的琵琶峰拜谒白居易的墓地——白园。白居易的墓地形似琵琶,所在之丘为“琴箱”,其东南是长长的芳草墓道,四周围是齐整的冬青,翠绿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诗人精通韵律,又创作了千古传颂的《琵琶行》,独具匠心的设计,不正圆了诗人生前的琵琶情结吗?墓前立有两块高大石碑,一块上刻着“唐少傅白公墓”几个大字,另一块上刻着白居易的《醉饮先生传》。

        读完碑文,转身面向那芳草萋萋的白居易之墓,白居易的诗文在我心中奔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年,唐朝着名诗人顾况读到这首诗,脸露兴奋之色,对以诗文前来投谒的十六岁的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肯定会‘居易’的”。有了名人的奖掖,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二十九岁便考中进士,三十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及第后做了几年县尉,三十七岁拜左拾遗。这一时期,他意气风发,赋诗撰文,上书献策,政治热情高涨。他极力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担当起惩恶扬善的职责。他一面精心创作出大量抨击时弊的进步诗歌,一面积极参与朝庭的政治活动,多次直谏,终于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相继出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这就使他能更加深入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目睹人民的苦难,丰富磨炼了他的文学创作实践。由于当时朝政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正直文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的,所以他把精力倾注于诗歌创作之中,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他用诗歌积极参与改造社会,其作品通俗易懂,有不少是反映和揭露社会现实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战斗性,其中以《秦中吟》和《新乐府》两组诗最为着名。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达官贵人们看到他的诗歌,或“变色”,或“扼腕”,或“切齿”,简直比洪水猛兽还可恨。但在大众眼里,他的诗却深得好评,极受欢迎。据说他写完一首诗,总是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就修改,直到能听懂为止。白诗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传诵,当时即东传日本、朝鲜,西播西域诸国,后世很多诗人都把他奉为楷模。白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晚年闲居洛阳期间,白居易结缘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他经常乘一叶小舟,沿伊河逆流而上,驶龙门,入香山。他钟爱香山寺,面对当时香山寺衰微破败的景象,他十分痛惜,毫不吝惜地将他给元稹撰写墓志铭得来的润笔费全部捐出来,用于香山寺的修缮。他还十分关注百姓的疾苦,在伊河的激流中原有“八节滩”、“九峭石”两处险滩,过往的船工都将其视为畏途。他倾其家财,号召龙门百姓“贫者出力,仁者施财”,亲自领导开凿了这两处险滩,保障了过往行舟的安全。他不慕虚荣,淡泊自守,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病逝前,嘱咐家人将其埋葬在龙门香山上,实现了他将香山作为终老之地的愿望。

        下山时,回望渐渐模糊的白园,我心潮起伏。白居易走了,把白园留给了香山,留给了伊水河畔的春风秋雨,也把兼济天下、独善达观的精神留给了后人。


        责任编辑: 李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