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争与让
        分享到:
        作者:李寿峰  发布时间:2016-08-29 09:30:48 打印 字号: | |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是争还是让?争什么,怎么争;让什么,怎么让。这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人生课题。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呼唤各行各业争的精神,每个人都应自觉肩负起各自的责任,自强不息,奋勇当先,争创一流。人生能有几回搏。在里约奥运会上,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女排姑娘们处逆境而无颓势,从屡屡受挫到愈战愈勇,从无人看好到逆袭成功,时隔12年重返奥运之巅。这种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团结奋进、勇夺冠军的表现,正是奥林匹克 “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生动诠释,迸发出令人振奋的正能量。体育比赛需要这样一种拼劲,人生的赛场也同样如此。人间万事出艰辛,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永远是工作进步、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只有激发出自身的正能量,敢争敢拼、善作善成,才能不断取得好成绩,朝着既定的目标砥砺前进。

        我们提倡争的精神,不是指无原则,不正当的争。不可否认,人人都有欲望,这本无可厚非。维护自己的合理利益,促进单位的公平公正,也少不了必要的争。在待遇、荣誉、职务、职称上有所进步,可以理解,也属正常。关键是争的方式要恰当,要走正道不走邪道,走前门不能走后门。如果不知如何把握“度”,让欲望蒙蔽心灵、丧失底线,一味追名逐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种争往往导致权力任性,给个人和组织造成不良后果。古人云:“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知足常乐、恪守本心应是党员干部面对欲望和诱惑时应有的态度。

        在人的一生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让人处且让人,把方便、好处、利益留给别人,何乐而不为?作为桐城一景的六尺巷,至今仍在告诫着世人:让是一种美德。在让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和坚强,是挺直的脊梁,是博大的胸怀。清康雍乾时期的三朝元老张廷玉,老家亲属因为盖房子抢地皮的事情,与隔壁叶家发生了冲突。张老夫人便写信要儿子出面干预,张廷玉从京城往老家寄了一封信,信中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后,主动退让了三尺,叶家一看人家风度如此之高,也羞愧不已,同样退了三尺。

        我们提倡的让,要让得其所,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避让。张廷玉“让他三尺又何妨”,让出了一个封建官吏的高风亮节;雷锋在列车上主动给老大娘让座,让出了共产主义战士一颗赤诚为民的初心;孔繁森让别人留下来,主动请缨到西藏工作,让出了共产党人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这种让,体现出人的美好心灵和宽广胸怀,是值得发扬光大的。相反,路见不平却袖手旁观,这种不能维护正义的让;对长期不到岗、吃空饷者听之任之,这种放弃原则的让;对违法犯罪者知情不报,这种助纣为虐的让,客观上使“小人”得寸进尺,使正气不能得以弘扬,是万万不可取的。

        争与让,实质上还是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问题。我们应当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挖掉头脑深处的小“我”,以健康积极豁达的态度来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争与让。当争则争,当让则让。通过争,激发创优活力,创造出色业绩;通过让,弘扬传统美德,营造温暖和谐。


        责任编辑:李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