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正在本村小学上五年级,秋后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放学前,班主任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参加义务劳动的要求,说村民们正在修建村东面的引渠,明天正好是星期天,同学们可以自愿到本生产队的挖渠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
当时,父亲正在其他村小学任教,晚上在学校住宿。我回到家后,跟母亲和奶奶说起想参加挖渠这件事,她们都很支持。第二天,奶奶早早把我叫了起来,母亲也已做熟了早饭。吃罢早饭,母亲把我书包里的书给拿了出来,里面放上用手巾包着的两个热窝头、一个饭盆和一双筷子,说是中午可以就着工地上的白菜汤吃。我走到门口了,奶奶又急步追了出来,嘱咐我干活要注意点,千万别碰着。
我背上土筐,拿着铁锹,叫上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出发了。我们步行三里多路来到挖渠工地,只见工地上已是人山人海、热火朝天、一片繁忙的劳动场景。引渠南北走向,渠堤上堆着层层新土,渠道里布满了劳动的人群,已挖了近两人来深。主要任务是用推车把渠里的土推上渠堤,有的人负责在推车上装土,每辆推车有一个人负责向堤上推,一个人负责用绳子向上拉,向上推拉土车时非常吃力。当时我们村共有十二个生产队,每个队负责一段,我找到我们队的队长,说明来意,他表示欢迎我们来参加义务劳动。并嘱咐说,活干多干少是小事,一定要注意安全,中午有白菜汤吃。我站在堤上向西面一望,从南往北架着很多口大锅,每个生产队负责熬制白菜汤的村民正在紧张的忙碌着。我和一个同学下到渠底,一个负责往筐里装土,一个负责往上背,一开始,我们精神焕发,干劲十足,可背了十几趟后,体力就不支了,累得大汗淋漓。这时,秋风瑟瑟,稍加停顿,感到后背阴凉,被秋风搜透的内衣紧紧贴在身上,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我和这位同学商量,这样不停地向上背土,我们会被累瘫的,还是帮着往推车上装土吧!
时间在艰难地行进,快到中午了,有人嘱咐我们,中午吃菜汤时,要吃快点,要不然的话,吃完了可就盛不上第二碗了。我们俩听后,有点不以为然,我们觉得,全村十二个生产队,现在架着十二口大锅在做菜汤,自己生产队里的吃完了,可以到其他队的锅里去盛呀!中午吃饭时,我盛了满满一小盆菜汤,就着凉窝头,津津有味地吃着。喝完菜汤,我急步到大锅旁去盛,可硕大的一口锅已然见底了,我又顺势来到其他队的锅旁,都已菜净锅空。尽管没有喝上第二碗白菜汤,我心里也没觉得不爽,三口五口,就把剩下的一块窝头吃光了。
中午休息时,我了解到,这条引渠总长三十余里,南北两头都与河道相通,主要是为了解决农田引水灌溉问题,这条引渠是1958年冬天挖的,时间长了需要进一步加宽加深渠道,并加固渠堤。这次挖渠动用了沿渠各村的全部青壮劳力,每个村负责一段。因为挖渠的村民都离挖渠工地不太远,集体不管早饭和晚饭,中午自带干粮,管一顿白菜汤,平时供应白开水。那时没有挖掘机,完全靠人力,用小推车一车一车往上推,劳动异常艰苦劳累。可是为了实现引水灌溉这个目标, 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团结一心、卯足干劲、不畏疲劳、连续奋战、苦中有乐!
下午劳动时,不知那个多才多艺的村民自编了一段顺口溜:“吃饱点,多干点,小推车儿装足点……”。听到一个人喊,其他人也跟着附和着。忽然不知谁唱起了当年上演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动人的歌声,点燃着人们的激情,大家一边跟唱,一边不停地劳动着。我完全融入到这火热的劳动场景中,挥着铁锹使劲地往小推车上装土。我真切感到,大家一齐努力,洒下一滴滴辛勤的汗水,推上去一车车丰收的希望。
正当我们干得起劲的时候,突然听到渠堤上传来班主任的呼喊声,五年级的同学们,天快黑了,上堤集合,我们收工了。我和其他同学很不情愿地跟着班主任回家了。
通过这次劳动,我切身体验到了人民群众那股不畏艰苦、连续作战的冲天干劲;那份勇往直前、舍身忘我的劳动激情;那种紧密合作、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转眼四十多年过去,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不自觉地想起村民们那艰苦鳌战、挖渠筑堤的动人情景,每念及此,就会忘却烦恼,力量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