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妈妈的布鞋
        分享到:
        作者: 古 月  发布时间:2016-07-25 09:33:12 打印 字号: | |
        一生太长,没有谁会记住生活中的所有小细节;一生太短,谁也不能保证什么可以在生命里不离不弃。唯有一种情结,不受似水流年的羁绊,穿过光阴的缝隙,在回眸的斑斓光影里,那份美好、那份温暖,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被连根拔起。布鞋,就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种情结。

        小时候,妈妈每年都要为我们做上几双布鞋的,换季时如此,过年更是如此,从头到脚都要全换成新的。因此,布鞋伴随着我的童年长大。做鞋的过程十分复杂的。先是用棉花纺线,然后开始捻线,所用的工具就是膝盖和双手,左手握着丝线,右手往外搓着放膝盖丝线,在丝线转动时,右手慢慢放出丝线,重复操作。搓线是个急不得的活,搓得越慢,线搓的越好,结实而均匀。这一搓,一截一截就是十好几团,然后再用线拐接连在一起。后来,村商店里有卖“洋线”了,又比较便宜,才逐步不这样做了。

        线搓好, 就要开始糊鞋底子了。这就需要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铺单、被里整理出来 ,撕成一片片,再将一块块边角料儿均匀地叠加起来,铺平、铺匀,涂上面浆,然后把上了浆的布块一层层地糊在木板上,放在阳光下暴晒,鞋底子一般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用布以三层到四层为宜,这样拉扯在一起比较结实。鞋底子糊好晒干后,找出鞋底的样子,按照轮廓剪下,几层摞在一起,仍用糨糊粘一下,一双好鞋底差不多有半寸厚,先拿锥子把鞋底使劲扎透,再把拖着细绳的针从针眼里穿过去,然后轻巧地一拉再一拽,“嗤儿——”一声,白生生的鞋底上就留下一个小小的针脚。然而右手食指戴上顶锥,用大针(俗称:纳底子针)将丝线飞针走线、一针一针、错落有致、密密麻麻地纳底子。

        纳鞋底子是我们农村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在田间地头,在打麦场里,在家家户户的门口,尤其是到了冬天农闲时,吃完晌午饭,暖暖的阳光懒洋洋地洒落在家户的院落里,巷道里。汉子们在打牌,抽烟,闲聊。小孩子们在四处嬉笑打闹,群鸡们在粪堆上,脚底下啄食。这时候,家里的女人就会搬个小板凳,或坐在门墩上,一边和对门的女人唠着家常,一边纳鞋底。一双鞋底,妈妈戴着老花镜挑灯夜战最快也要熬两天才能纳完。

        妈妈便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鞋面,纯色的、花布的、绣花的,然后将鞋底和鞋面缝合到一处,俗称“上鞋”。上鞋是最需要技巧的活儿,好多婶娘都上不好,不是鞋底长了就是鞋面窄了,底和面的缝合处总是皱巴巴的,像个烂包子,无论穿和看都十分难看。而妈妈上的鞋总是严实合缝,针脚匀称,圆润饱满,有模有样,而无论穿和看都十分的舒服。

        妈妈为了给我们几个孩子做布鞋,专门去卖布的商店给我剪了一块布,给我有时是黑色条绒,给妹妹们的一般是花色比较鲜艳的条绒布。鞋帮做好后,还要在四周缝一圈朱红或黑色的布沿,鞋帮变得美观多了。有时妈妈也会用给大人裁剩的布头给我们做鞋帮,因为颜色素雅,妈妈还会在鞋帮上画好图案,用五颜六色的线绣出来,给妹妹们做好的鞋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术品,让我羡慕不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那一双双布鞋,纳入了妈妈的多少星光,多少鸡叫,融进了妈妈多少慈祥,多少深情啊!她那双布满皱纹的双手,那双从贫苦中辛勤劳作的双手,那刻满岁月沧桑的双手。那些布鞋仿佛在告诫我做人也要像那双鞋踏实,耐劳,不忘本,学会勤俭节约,那一针一线都深深地凝聚着妈妈的纯朴,妈妈的辛劳。像涓涓细流,流入我生命的血液中。

        以前,家里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穿的都是自家做的布鞋。那时村里妇女闲暇时,不是捻线就是纳鞋底,做鞋缝衣服是她们的基本功,方言称之为“针线活”,古语里叫做女红,是衡量一名女子才能的标准之一。 男孩和女孩定了亲,男孩要去当兵或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女方送行的时候,可能不会有太多的贴心话,但一双亲手做的布鞋是必不可少的。有心并且手巧的,还会在包裹里放两双自己做的鞋垫,那鞋垫用鲜红的布做成,再用缝纫机踏出一道一道密密的线,上面用彩色的线绣上鲜绿粉嫩的并蒂莲,鸳鸯什么的,以示同心。男孩子穿着这样的鞋,无论走得再远,一颗心总是和女孩子在一起的。

        在那时,谁的家里有老人去世了,脚上必定有一双厚厚实实,合脚熨帖的,白底黑帮的老布鞋陪伴着他走向去往天堂的路……家里乔迁,阳台上二只红布米袋底上压着几双鞋底,寓意家里年年五谷丰登,红红火火到底。

        布鞋还有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姑娘家找好婆家后,会帮未婚夫做一双鞋,那尺寸是不能量的,完全看个人的眼光。鞋子做好送出后,就要接受男方的评判——鞋的好坏是一个人能力大小的最好证明。姑娘们都会很看重,把全部心思放在做鞋上,以便赢得好的口碑,为以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在城市,在乡村,已很少能看到人们自己做的布鞋了。各种面料、各种样式、各种花色、各种做工的鞋子纷纷登场,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在岁月沧桑演绎着时尚。可我还是怀念手工布鞋的时代,怀念妈妈为我做的布鞋。让我的心灵舒服一辈子,温暖我每一个穿上布鞋的日子,久久远远。


        责任编辑: 古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