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试论法治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分享到:
        作者:新乐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 韩思  发布时间:2015-11-17 17:27:16 打印 字号: | |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阐述,其中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便为坚持依法治国。近几年来,尤其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无论各级政府,还是学者、民众都开始关注到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以及法治政府这样的概念,显然这是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到今天的新思路,因此通过研究三者的关系试图分析构建法治社会的标准在当前是十分紧迫的一件事情。

        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三个概念的基础都是法治,不同是国家、社会、政府三者作为主体的不同。我们认为“法治国家”的“法治”强调国家权力,包括整个国家立法权、监督权、重大问题决定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的权力法治化;“法治政府”的“法治”则强调以行政机关为主体的政府进行行政行为时应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将国家行政权的行使法治化;“法治社会”的“法治”更强调对公民权利的维护与保障,各政党和其他社会团体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活动的法治化以及在整个公民社会中营造出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的法治氛围。

        法治国家同法治社会是两个对应的概念,人们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法治国家要以法治社会为基础。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国家立法不应只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是全民、全社会的共同意志体现。法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全体民众的支持。因此国家的法治化,不能没有社会的参与,不能搞脱离社会的法治化,否则法治国家就只是一种难以兑现的承诺。同样的,法治社会的形成,需要法治国家的主导,法治社会的形成和运转,在相当长时期中也仍然依赖于国家权力的有力扶持与保障。因此我国法治社会的形成,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权力的主导作用。

        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法治政府必须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则要求有法可依,而且是有“良法”可依。因此,法治国家必须有健全的立法机关,完善的立法制度。反过来,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的最终要落实要在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和关键,有了法治政府的建成,法治国家便不再遥远。

        建立法治社会, 是人们现在的共识。但究竟什么是法治社会,其评价标准有哪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事情。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有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就是法治社会;也有人认为有了清廉高效的政府就能建成法治社会。诚然,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远远不够满足法治社会的要义,因此我们对法治社会要有科学的理解。

        第一,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社会的前提

        法治完备的要求是建立一个门类齐全(部门法涵盖社会生活各领域)、结构严谨(部门法划分合理、效力等级明晰、实体法与程序法配套)、内部和谐(不能彼此矛盾与相互重复)、体例科学(概念、逻辑清晰,名称规范)、协调发展(法律与政策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实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内容与形式完备、科学的法律可依。它表明,一国的法律规则千千万万,但并非是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而应是一个上下(上位法与下位法)、左右(此部门法与彼部门法)、前后(前法与后法)、里外(国内法与国际法)统一、协调、和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建设法治社会首要要求就是法制的完备,既是形式上完备的法律体系,又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

        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社会的内涵

        人权是人作为人依其自然的和社会的本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任何人一出生就必须要享有人权,这种人权并不是法律所赋予人类社会的,而是人类社会赋予法律的,法律必须体现人权的意志和要求,法律必须要保障人权。例如当一个人已无法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生存条件时,社会就必须给予救助,并且要在法律体系上真正体现救助,这是人权所赋予法律的责任和职能,而并不是由法律来决定要不要救助,法律所能决定的,是如何更有效的实现普遍的救助。全面地、充分地实现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律的根本目的。2004 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规定在宪法中,从而开辟了中国人权保障的新阶段。

        第三,树立普遍的法律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的终极目标

        卢梭说: “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不能形成对法律的信仰,那么就不可能迈进法治国家的门槛。当法律信仰在全社会形成后,我们也就看到了法治国家的曙光。法律必须被信仰,作为法治“硬件”系统的法律制度较易构建或引进,而作为法治“软件”系统的法律信仰的培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跳而就,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就像要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根植于每个公民的内心,使其相信凭借公平竞争,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实现其价值,而不会形成普遍的抱怨。一个社会对法律产生普遍性的信仰是一个法治国家的终极标志。

        我们相信构建一个法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凭这三个条件是无法涵盖其要义的,尤其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构建法治社会需要国家完善顶层设计,政府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办事,公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使其相信法律的存在,相信法治可以解决身边遇到的所有难题,而不是通过极端行为来实现对个人不公的宣泄。法治发展需要一步步前进,积小胜为大胜,逐渐趋向完善。


        来源:河北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网
        责任编辑:马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