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们了解未来天气的途径越发多样:可以收看中央和各省市地方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拨打气象热线电话了解全国以及本地五天到一周天气,还可以定制手机气象短信业务,通过互联网更可以查询到几天内精确到小时的天气。过去人们靠天吃饭,为了生存,经过长期观察天象、气象、物象等自然界变化,以及自身的经验感知,逐渐形成了流传甚广的口头语——农谚,内容涉及气象、节令、农事等。
农民把节令看得十分重要,将节气视为“法规法令”,如若有谁想跳出这一“自然法规”的框架,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故有“节令不等人”的农谚。四十岁往上甚至更年长的农村人大都能随口说出几句农谚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是通过自然现象预测天气,“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是种植农作物应该遵守的时间,“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是根据风向来预测后期天气,“旱枣涝梨”意思是说干旱年份枣树丰产,收成好,雨水大的年份梨树产量高,而枣树收成低。农谚往往与人们的习俗息息相关。有句农谚叫做“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就在前几年,我还看到老家的人们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箱底的衣服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晾晒,据说这一天把衣服拿出来晾晒,收藏时衣服就不发霉不生虫。
同样是农谚,孩子最喜欢的农谚,恐怕是“七月里枣,八月里梨,九月里柿子红了皮”,或者“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要不就是“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便来到”,“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而大人们谈论的却是“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和“正月打雷,遍地是贼”等等,更互相提醒着要记得在九九期间的最后几天种蒜,因为只有在这个期间种的蒜才能长出蒜毫来。
这些农谚对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决定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氛围中,更参与塑造了我们的人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农民纷纷涌入城市,离开农村,离开了世代赖以生息繁衍的土地,曾被农民称为“法宝”的农谚也正濒临消失,在人们的脑海中慢慢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慢慢消失的不仅仅是农谚,还有那些民俗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当然,伴随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变迁、生活节奏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与农业文化的变化是势所必然,如何传承这些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怎样保护才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些问题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