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相册,看见这张与儿子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照片,都会感慨万千。儿子早产,生下来体重只有1.3公斤,在温箱里住了两个多月。照片里的他已经1个多月了,在我们再三请求下,医生打开了温箱的窗户,我第一次碰触了这柔弱的身躯,第一次抚摸了因为输液而变得黝黑的,与我拇指差不多大的小脚……。尽管如此,但我们已经很开心了,因为他已经脱离危险期,初为父母的我们能与他共成长了…….。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确如此!自己有了孩子才真正懂得把孩子养大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世间的爱总是下倾的,父母给予子女的通常要比子女给予父母更多。现如今的中国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交织碰撞,传统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包括“百善之首”的孝道也未幸免,各种子女不孝的报道、故事、小道消息屡见不鲜,“墙头记”的现代版也在上演。难道社会伦理真的变成这样了吗?难道世风日下的不可收拾了吗?难道道德沦丧的不可救药了吗?难道这就是社会的主流了吗?不是!在我的身边,就有好多法官,他们书写的“孝”的故事,如春夜的细雨沁人心脾,让人感动。他们以自己点滴言行,践行着“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孝的真谛,让孝的光芒传播四方。
有人把父母从农村老家接来同住,尽管父母的一些言行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依然会小心翼翼的遵循父母的意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依然被儿女尊重,而不是老了不中用了;有人因为父母不习惯和自己住,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千方百计地找平房或一楼的房子,收拾妥当后把他们接来,并常带着妻儿去哪里热闹,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有人尽管父母瘫痪在床多年,但老人没有因为身体不得动弹而得床褥病,可见照顾之周;有人不顾自己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人了,为了逗记忆力逐渐衰退的父母开心,还如孩儿般地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有人定期回老家看望父母,为了不让节俭惯了的父母心里有负担,把买来的液晶电视说成是中奖得来的,把准备好的营养品的包装除去,说成是早市买来的便宜货,好使父母安心使用;有人学着襁褓中的孩子说话“爷爷奶奶早,我昨晚睡的可好啦”,从小教育孩子要尊老敬老,有好东西要先给老人分享,然后才可以自己吃;有人父母生病住院,在病榻前衣不解带,昼夜服侍,并到处求医问药,苦求良方,即使上班了,也要在下班后第一时间去看望老人,尽儿女孝道;有人还和父母一同承担照顾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重任,为了老人身体健康,还自学成才成了按摩师、成了医生、护士;有人因为配偶在外,自己便成了公婆的亲女儿、岳父母的亲儿子,周末了到老人那做饭、包饺子;有人虽然配偶已经不在人世,但是逢年过节依然带着孩子去看望对方的老人;有人为了不让优越的生活环境使老人的各种生理能力退化,就一直不断地给老人“提要求”,要回家吃妈妈亲手做的拿手菜,陪他们锻炼身体,一起去旅游怡悦身心;有人虽然和父母远隔千山万水,但总不忘给远在故乡的父母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或邮寄东西回家,表达思念之情……..。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的法官,他们在支撑法律天平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点滴言行支撑着道德的天平。当有人抱怨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时,我们的法官在“孝”的天平上放下了自己重重的一块砝码,让“孝”的一端高高扬起,让我们的心灵亮丽斑斓。这一切都源于孝的渊源留长,也必将伴随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而光芒万丈。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内容。“孝亲”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论语》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孝道的言论。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学文”更加重要的是“孝”与“弟”,即孝顺父母和敬长爱幼。 “仁”是儒家的基本道德价值,“孝”则是“为仁之本”。凡是不能够将爱父母作为人生第一要义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还没有立起来。
儒家文化认为,天地孕育万物,父母生育儿女,我们生在天地之间,既要敬畏感恩造就了这一切包括人类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顺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一拜天地(人类和万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后才是夫妻对拜。 正因为中国儒家文化认为生身父母是个体生命的来源,所以对父母极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极其神圣。“孝亲”成为儒家宗教的重要思想内容,伴随着我们走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儒家文化主张对父母要“生,侍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时要在物质上尽力供养,在态度上恭敬和顺,父母过世后依然要如同他们在生时一样供奉祭祀。虽然有些孝的形式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孝的内涵亘古不变。
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现象仍然存在,因为尽孝时不我待!多么希望世间不再有人发出如此的悲叹呀!夕阳走过黑夜,是黎明的朝阳,落叶化为泥土会再一次化为绿色飞上枝头,但人不同,生命永远没有重复的机会。有多少儿女在失去亲人之后,才能深深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并懊恼不已。平日里我们常会忙碌的如同陀螺,似乎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和父母及其他亲人一起包回饺子、吃顿饭、拉拉家常了。果真如此吗?其实真的不是一点时间也没有,而是那一刻我们内心会掂量什么事情更重要罢了。因为父母是天下最宽容、最理解我们的人了。可是我们又体味到多少他们的良苦用心了呢?每当他们翘首期盼孩子的一个平安电话、几句问候的时候,每当他们希望孩子能回家看看,能陪他们聊聊天,逛逛街的时候,每当他们等待孩子能帮着修理电源插座、漏水的龙头的时候,如果那时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能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真心真意地去做这些小事,那么温暖、幸福的涟漪就会在老人心头荡漾开来,老人体会的又怎么会是“老来难”而不是“老来乐”呢?
其实父母的愿望就是这么简单,我们的孝心将是他们最温暖、最坚实的港湾。尽孝也没有那么困难,只要我们有心。我们得益于父母给予我们无数的爱,所以才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心智健全的人,才能有自己的今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万物之灵长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好孝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