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犯罪都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综合机制的产物。研究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必须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家庭、教育等诸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分析考察。笔者认为,引发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很多地方的生活质量较改革前发生了质的飞跃,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没有一些必要的文化娱乐设施。农村未成年人与县城同龄人相比文化生活贫乏,一些人东游西荡,一些人结伙聊天、玩牌、打麻将,直接诱发打架斗殴、赌博、嫖娼以及偷窃、抢劫等犯罪。另外由于城乡地域的模糊,许多农村父母在县城拥有了住房,但只有未成年子女在那居住,这些未成年人在相互交往中,由于在外务工的父母所给的费用有限,为了满足自己相互攀比的虚荣心,一些法制意识淡薄的农村未成年人不惜走上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2、家庭教育缺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许多家长为了发家致富,辛苦劳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很多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到发达地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老人只能管孩子的生活,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低,不懂得、不善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教育子女;有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粗暴、简单,采取打骂或赶出家门等惩罚性手段教育孩子;有的家长自身也存在一些违法行为,对子女的前途漠不关心,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则一贯溺爱,袒护子女等等。
3、学校教育落后。目前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老师素质较低,只能传授一些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也会使一些在校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一些农村未成年人产生有厌学情绪,掇学情况严重,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4、社会文化市场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农村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未成年人形成巨大诱惑,留守孩子因为缺乏家长的监督、引导,更容易受到暴力、色情、网络中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再加之未成年人好奇心重,模仿性强,辨别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弱,有的从好奇到迷恋再演变为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5、打击、防范乏力。应该说,当前对严重违法犯罪活动打击的力度在不断增大。随着经济发展,犯罪诱因增多,侵犯目标和犯罪活动范围加大,使社会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由于警力和经费不足以及存在以罚代刑等不良现象,社会各方面没有形成合力,使一些严重违法的罪犯得不到及时追捕。一些犯罪分子作案后逍遥法外,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影响很大,助长其侥幸、冒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