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和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要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社会要宣传积极健康的内容,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基地文化设施的建设,弘扬法纪,倡导正气,努力向青少年灌输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学校要切实关心每一个在校生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先育人后教书。作为家庭,要为子女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用科学的方法管教子女,要关心孩子的品德表现、学习状况和交友状况,要善于发现孩子违法犯罪的早期征兆,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还要加强自身的法制学习、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作垂范,以增强子女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积极发挥学校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法制教育要做到“三结合一联系”,即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密切学校同家长、社区的联系。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按照国家“六五”普法规划,以教材为载体,把法制教育纳入课堂教育,主要学习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校组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演练,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印发普法宣传材料,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形式,与当地街道司法所、法庭和公安派出所结成友好共建单位,聘请有办案经验的公、检、法人员和律师开办法制讲座,深入浅出,以案析法。向家长印发宣传材料,让学生送法回家,与父母共学法,开展“争当守法公民”的主题实践活动。
三是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坚持把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首先是学校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其次是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再次是努力提高教师法律素质,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文明执教。最后是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主要解答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拒绝各种不良的诱惑。
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养成良好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会影响子女的素质,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易走上歧途。据统计,父母离异的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严格管理,正确引导孩子打电脑游戏、看电视或者上网QQ聊天。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
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优化学习环境
社会各界、各有关部门应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社会教育的框架体系,认真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政法、工商、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要统一协调,联合行动,综合执法,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三厅一室一吧”(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网吧)和商贸摊点等场所,进行必要的清理整顿。该关闭的坚决关闭,对其它不健康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
共青团、“关工委”、工会、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团体组织要向青少年伸出热情的双手,多层次、全方位地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青少年在温暖的集体中接受教育和锻炼。政法机关和共青团要积极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