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时节见老房,人去屋空想亲娘。
音容笑貌今犹在,睹物思人泪两行。
每当回到老家,看到老房子,就想起生我养我的亲娘。
老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母亲主持建的,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母亲在世的时候,每提及老家的房子,总会自豪地说,在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我们家六面硬的房子(比四面硬多了水泥地面和砖墁房顶)在村里还是数一数二的好房。在当时的农村,建个房子的困难可想而知,而且父亲在外地工作帮不上忙,只有母亲日夜操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建这所房子上,砍草换生产队上的苇子、用小土车垫地基、打坯烧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盖起了这座里生外熟(里面是土坯,外面是砖)的房子。
这座老房子,这个小院子,见证了我的童年,伴我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那时,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趴在窗台上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然后再去帮母亲干活。母亲家教很严,即使有闲暇的时间,也不能随意出去玩耍。于是除了帮母亲处理家务、下地劳动,书本便成了我亲密无间的伙伴,在我的书橱里,摆满了课本和课外书。由于母亲的教导,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母亲卧室墙壁上贴满了我的奖状,每每有邻居来串门,看到这些奖状,就会对我赞不绝口,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那时,母亲脸上会露出自豪的神情。至今想起来,那场景仿佛依然历历在目。
那时的我年少调皮,记得有一次,因为和妹妹争嘴起了“战争”,母亲拿着笤帚疙瘩撵我,我趁她不注意躲到老房子的旮旯里,直到天黑也不出来,后来还是被母亲找到了,微笑着嗔怪我,你以为当娘的真的打你啊,我就笑嘻嘻地冲娘做着鬼脸跑回屋里。
整个童年都是在老房子的注视下玩耍游乐,伴随着我的成长,她也渐渐地老去,不再年轻、不再挺拔。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我在县城参加工作并成家,父母也跟随我住到城里,老房子开始逐渐变得苍凉,变得荒芜。
于是,老房子就在村西的小桥旁孤独地守望着,仿佛一个忠实的守门人,期盼着主人归来。终于,久经风雨的老房子开始出现破损、漏雨,尽管如此,老房子依然屹立。每到春秋季节,父母总要到这个沉寂的院落去看看并住上几天,发现破损后,及时地修修补补。直到有一天,母亲再也不可能去打理她亲手建起的老房子,撇下了这所房子,撇下了所有的家人,没有来得及给我说一句话,永远离地开了我们。没有了母亲的陪伴,父亲也懒得回去照料,老房子就像失去了主人,变的默默无语。由于长时间没有去打理,房檐上的砖块开始坠下,砖墙也一块块剥落……
清明节期间,我们回老家给老母亲上坟。当驻足院落门前时,酸涩与凄凉感顿时涌上心头。儿时的“新房”竟然衰落成这般凄惨的模样!屋内,看到墙上一张张奖状早已被雨水浸的没有了模样,房顶的苇箔已经被砖块压垮,地上一片狼藉……
看到这些,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心情低落到了极点。猛然间,我突然领会到了母亲对老房子的良苦用心。其实,母亲对老房子充满了不舍的情感,这里面融汇了她太多的心血。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母亲给我们留下的念想。我决心找时间回来修缮下,因为这也是母亲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