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治时评
        人民日报:生态文明是民意所在
        分享到: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员  发布时间:2013-05-22 08:40:54 打印 字号: | |

            今年以来,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等,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反映强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思考,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这一代人负有哪些责任,应该如何担当?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已成社会共识,也带来很大变化。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壮士断腕的行动,体现了我们的大国责任。一季度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更传递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决心:宁愿让发展速度降下来,也要调结构、转方式,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走好这样的道路,关键是上下同心。不能再以粗放式发展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些道理大家都很清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保护环境、转变方式的重要性,也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还需提升认识,那就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曾有人这样总结,30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作为执政党,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种期待。今天的人民群众,不是对GDP增速不快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不满。食物丰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城市繁华了,但空气污染了。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生活怎么能幸福?中央一再强调,一切工作,都要从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现在,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群众的集体焦虑,我们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全力以赴?

          环境也是民生。这个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生态文明也是民意所在。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跟老百姓想法一致。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各地区各部门理应思考,怎样做才能跟上要求、不负期待?

          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如今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特别容易引发连锁反应,触发相关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想一想,如果仍是粗放式发展,不转变方式,即使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污染会是一种什么情况,生态又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即使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也必须有个过程,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快速发展起来之后的环境问题必然更加突出。但这不是可以坐等无为的借口。“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这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严格执行中央政策,我们才能用扎实的行动和成效,让环境发生变化,让人民幸福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