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有巧合,会有重现,三国的历史与党史的一定时期有相似之处,既有客观形势的相似,又有伟人们借鉴历史处理手段的相似。
一、 北上抗日与群雄逐鹿-----拥有鲜明旗帜。
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率领的四方面军会师后,两支队伍的去向问题成为决定红军前途的重大问题,张国焘提出南下,保存实力,而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决定北上,以图发展。北上干什么?北上的意义何在?为什么北上中国革命走向了成功?南下就是逃避抗日,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只能保存实力,只减不增。北上最核心的战略就是举起抗日的大旗,争取人心。抗日就要打仗,打仗就要减员,张国焘是这样算账的。中央的思路是相反的,只要我们举起抗日的大旗,就争取到了民心,虽然现有的部队要减员,但有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的队伍就会不断壮大。中央和张国焘的分歧在于是高举大旗长远发展还是避免战斗保存实力,这在三国的群雄逐鹿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曹操、刘备和孙权,在初期队伍规模不大或没有队伍,在抗击黄巾军的过程中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三方就是在抗击黄巾军的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三股重要的势力。后来刘备又举起汉室正宗的大旗,一步步建立蜀国。可见一支队伍必须有鲜明的旗帜,这面旗帜要顺应民意。革命领袖们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坚持北上,高举抗日大旗,一步步走向胜利。
二、 西安事变和关羽放曹-----维持格局平衡
西安事变突发,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后不知如何应对,我党决策层意见发生重大分歧。杀蒋还是放蒋,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最终,中央统一了思想,放蒋回宁,逼蒋抗日。这与华容道关羽放曹如出一辙。其中的道理就是维持格局的平衡。试想,关羽杀曹,则中原地区群龙无首,陷入混乱,刘备势力很小,无力统一北方,孙权一股独大,先统一北方,再吞并刘备。刘备此种情势,与当时的红军完全相同,红军刚刚经过长征,大伤元气,偏安一隅,无力东进,而蒋介石是中国当时的领袖,一旦被杀,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军阀重新割据。日本侵略者军事实力强大,已经占据东北,对关内虎视眈眈,就会趁国家混乱之机,迅速南下,全面侵略,因为没有任何政治军事势力能够与之抗衡,会轻而易举地全面占领中国。革命领袖们高瞻远瞩,以超人的智慧,常人难以理解的方法成功解决西安事变,与蒋联合抗日,挽救了中华民族。
三、 皖南事变与败走麦城-----破坏战略联盟
皖南事变,蒋介石剿灭新四军首脑机关,取消新四军番号,亲者痛,仇者快。而三国时期吕蒙白衣渡江,关羽丢掉荆州,败走麦城。这两起事件都是战略联盟的一方目光短浅,利欲熏心,破坏最高的政治利益。三足鼎立,一强二弱,维护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弱者联合,保持平衡。吴国与蜀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孙刘联盟,当时国共的关系亦然。而一方主动破坏联盟,就是挖自己的墙角,得不偿失。不同的是,荆州事件后刘备感情用事,彻底摈弃了孙刘联盟,与吴决战,结果两败俱伤,两国从此再也无力与魏国抗衡。在皖南事变之后,我党审时度势,理性处理,强烈声讨蒋介石的罪行,但没有突破国共合作的底线。皖南事变最终没有成为日本侵略者渔翁得利的事件。
红军会师后北上还是南下、西安事变后是杀蒋还是放蒋、皖南事变后国共合作还是对抗,我党面临着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选择事关中国革命的成败,革命领袖们借鉴历史,既采纳历史经验,又吸取历史教训,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