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范吉英:元宵节的遐想
        分享到:
        作者:行唐县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 范吉英  发布时间:2013-02-27 08:50:41 打印 字号: | |
          每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室外的炮声稀稀拉拉,明显少于往年。就连一向爱吃香甜可口元宵的孩子们,今年也不比往年积极了,做早饭时,当我问她们吃什么时,都说吃饺子吧。嘿嘿!元宵节不吃元宵,改吃饺子了。“大概是吃腻了。”谁也没搭理咱,那就吃饺子吧。

          我和老伴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谈论起吃元宵的往事。我问她:“你最早什么时候吃过元宵?”她说:“七八岁上吃过一次,那是爸爸出差时给爷爷买的,我只是尝了两个,当时感到好吃极了,知道那个叫元宵。”我边回忆边讲:“你不错,小时候还吃过。我是当兵之前只知道正月十五是春节的结束,‘十五十六,骡马歇够’正月十五以后该上班开学了。入伍后才知道叫什么元宵节,这一天要吃元宵,后来又兴起的‘卖汤圆、卖汤圆……’那首歌,元宵与汤圆是同一词,代表着幸福和团圆。再后来,就每年过元宵节,也随潮流兴起吃元宵”

          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们,父辈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本来就不富足的家底,再赶上六零年全国范围的大饥荒,温饱这个大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的广大农村、广大农民,当时,我家如同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民家庭一样,都是缺吃少穿,一家七口人,全凭母亲和奶奶的精打细算过日子,粮食少,就多加些菜叶,干粮不够就多熬点稀粥,早晚都是稀的,只有中午才蒸些混合面饼子。粮无好粮,主粮是红薯面,其次是玉米面,多少有点小米,那米皮----糠也舍不得喂猪,得代替粮食一起搀和到饼子面中,多蒸上几个饼子,用来充饥。菜也无好菜,只不过是白菜、根大、西葫芦、萝卜、萝卜叶、红薯叶和一些野菜,甚至是树叶。就这,足够也行啊,但也是少的可怜。因为穷人太多,地里的野菜,树上的新叶还未长成型,就被人采光了。我曾经见过,两个人为争上一棵榆树采树叶充饥而打的头破血流,挨了打的似乎占了理,头上还流着血,愣是吃力的爬上了树,一边采摘着树叶,一边骄傲的骂大街。打人的虽然打架得手,但没能采上树叶,很懊悔望着树上的,骂骂咧咧再去艰难地寻找另一目标。当时,有城里人说村里人吃“待食品”,很多年后,我才真正理解“待食品”的含义。

          很多年以后,每逢到饭店吃饭有人点“烧西葫”时,只要我能做主,就极力反对,因为,只是加点盐的白水煮西葫芦,伴随着自己整个青少年时代。一提起西葫,那种甜不甜、面不面,水性淡气的滋味就勾起我那童年苦涩的回忆。

          孩子们曾问我们,那时没有白面嘛?

          有。

          那个年代,一是产量低,一亩地小麦产上200来斤、玉米产不过300斤,就算是好年景啦,二是分的少,粮食产量低,总量少,生产队首先考虑交足公粮,剩下的,夏季小麦、秋季玉米、红薯干(三斤红薯晒一斤红薯干)部分杂粮,一切都加上,总量平均每年每人超不过350斤。每家所分得的百八十斤小麦,得省着吃、细着吃。只有在过年过节走亲戚、来客人时,才蒸白面馍馍(馒头)、吃碗白面条。正月里走亲访友,所带礼物就是一篮子白面馒头,每个馒头在出锅前,娘都要用筷子上还点上个红点,或用五个竹签绑在一起,点个梅花。多数亲戚家一个都不留,临走时,相互谦让一番后又拿了回来,第二天,再提上它们,走另一个亲戚。有的亲戚家更贫穷些,家中没有馒头或馒头少无可招待,就将客人拿来的馒头再蒸一蒸,让给客人吃。待客人吃完走后,所剩的部分,再添加些混合面馒头、豆渣饼子,自家人再去分享。哪像现代的人们,天天大米白面还不知足,都吃腻了,改吃粗粮野菜了。殊不知,偶尔吃上一两次尝个鲜还行,如果让你天天吃,不过一个月,你不像《甲方乙方》中的老板变乞丐连耗子肉都吃的尤老板才怪哩!

          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实行联产承包、包产到户,土地相继分到各家各户,人心舒展了,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了,人们也逐渐富裕了。主食已经富足,辅食也在逐渐改善,日子好起来的人们,不免有些怀旧。一次探家,想起小时候吃红薯叶拌根大,可好吃哩,我一出口,娘忙到菜地里捡哪嫩的干净的采回来,拌了个凉菜,尽管香油、醋等作料放的不少,但我只吃两口,就放下筷子了。“怎么不吃了?”娘问。“没有以前那个味道了。”“现在谁还吃这个。”几十年过去了,再看看现今社会,再看看超市商场,看看百姓的碗里,看看人们的脸上,处处无不显示着幸福的“指数”。

          在那个年代,尽管我们整天喊:我国地大物博,但也人口众多啊,各种物资限量供给,购买各种物资都要“票”!正常主食品都买不到,买不起,谁有闲心闲钱去给你买那又难买、又不解饥饱的元宵吃呢?!饥饱问题都没解决,还谈什么奢侈消费。就像有人问一个乞讨者,你幸福吗?他怎样回答,可想而知。为此,元宵、汤圆,也只是在书本里见过,在脑海中有点印象。

          汤圆尽管好吃,但现在,哪里都能买到,哪时都能买到,并且这个馅那个馅种类繁多,随吃随买,想吃哪个买哪个,吃的多了,也就不稀罕了。今天,孩子们不想吃元宵了,很正常,正应那句话:饥时水如蜜,饱时蜜不甜。难怪现在的人们都不知道吃什么了,吃肉嫌太腻了,吃糖嫌太甜了,脂肪太多了,富贵病“三高”来了,体质下降了,勤俭节约的传统提的少了。反而,舌尖上的浪费多么触目惊心,令人心痛啊!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成由节俭败由奢”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近来,党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之一:“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这就是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英明决策。还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还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光荣传统,迅速掀起餐桌上的“光盘行动”,人人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注意生态环境,注意节约各种能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有危机感,要有紧迫感,要有历史责任感,为了让更多的人幸福团圆,为了祖国祥和、富足、更加美好的明天,人人都要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河北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网
        责任编辑:行唐县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 范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