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广告说,喝酒还需要理由吗?在聚会必吃饭,吃饭必喝酒的年代,喝酒已成为一种习惯,还需要什么理由。而不喝酒,却需要挖空心思找理由,一个人,纵有十万八千个理由,都抵挡不住众人的一劝。
为了被喝酒的无奈,我在明月夜,把酒问青天:喝酒从哪里来?喝酒究竟是什么?喝酒到哪里去了?
酒在中国的鼻祖应当是杜康。杜康在少年时曾以放牧为生,他把带的午饭挂在树上,时间长了饭会变馊,这变了味的饭汁水却十分甘美。他从中发现了自然发酵这件事,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潜心研究发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经过千百次的实验,他酿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酒这个东西。可见,酒是中国人杜康的发明创造。
酒,生于本土,兴于后世,十分符合中国人的脾胃,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焕发着光彩。别的且不论,只看诗词歌赋里,几乎无酒不成诗。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是一代枭雄的暂时忘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酒是浪漫诗仙的天地独白。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是剑侠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是离别在即的最后一眼回望。
酒,是诗人的知己,是丰富人生中的另一个自己。诗酒文化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蜀道难于上青天,是桃花潭水深千尺,是古道西风瘦马。是出离了儒家文化之外的一切放下,是宦海中的一叶方舟。酒,是从心灵的放逐中来的,他见证了文人的悲欢离合,在诗词歌赋中源远流长。当喝酒成为一种文化,酒的魅力就象诗人的魅力一样,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如今,酒到哪里去了?它在大大小小的饭店,在不同人群组成的饭局上,接受的酒文化是能喝四两喝半斤,感情深一口闷,宁伤身体不伤感情,酒风看作风。喝酒成了一种态度,喝酒成了一种担当,喝酒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喝酒成了没有硝烟的战斗。呜呼!酒,从沙丘城、杨柳岸进入了儒家的大雅之堂。从这时起,喝酒成了仁义道德,成了治国平天下,可怜不胜酒力的人,怎经得起酒精的考验,喝酒成了一种负累。
不喝酒,因为酒抛弃了明月清风投靠了功名利禄;不喝酒,因为酒脱去了诗词歌赋的外衣,变成赤膊上阵的博弈;不喝酒,因为相逢意气为君饮的年少时光已成过往;不喝酒,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喝酒,因为远行已没有了长长的旅途和思念;不喝酒,因为知己已经不再。
不喝酒,真的需要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