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排队和加塞如影随形,正如考试之于作弊,作假之于经商,极为普及,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于法眼观之,亦颇能反馈吾国吾民之法律心态,有必要分析一番。
秩序,分为有形、无形两种。排队为有形秩序的典型代表。加塞,亦有有形、无形之分。有形加塞显而易见,而无形加塞则更具深意。
有形加塞者,借助熟人加之者为常态,而后者常敢怒不敢言;有乘人不备加之者,最显小人奸巧;而大模大样加之者,尤如抢劫或强奸,一般会引发激烈的抗议和驱逐。从效果而言,借助熟人社会的基本关系加塞者,可谓认同度最高,实践性最强,而效果也最好。
相对有形加塞,无形加塞则更具文化底蕴和技术含量。尤其对于事关前途命运和长远利益者,无形加塞便成为本事和能耐,诸如谋得好工作,升上好位子、分上好房子、钓上好女子等等,非一般人所能,无形加塞让平头百姓愤世嫉俗,更让其艳羡不已。
对有限的资源而言,排队成为一种现实需要,一种信任甚而信仰。公平安定的生活,是大多数人共同的想法,秩序由此而生。紧缺时代排队现象比比皆是,见队就排,然后所谓何事成为习惯;小康年代排队购物现象已成为一景,常见于过节买票,商家大优惠之类。总之,排队与紧缺密不可分。日前,网上所言北大等高校食堂被校园蹭饭族占尽天时地利之便,是为起点上之不公。这种起点上的不公,甚至于队外之队,成为排队正常序列之大害,国人瞩目,时下热贴爆炒之对象。
无形加塞使人们长上了“隐形的翅膀”,成为权贵豪客们常玩的游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钱能使鬼推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幸运之神异常眷顾他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可谓“风景这边独好”。而尘世间众生挤破脑袋穷尽手段去实现绕过大队走上后门,觅得捷径。于是,老老实实排队成为一种无奈的文明,是没本事的“乡下人”做的事情。豪门家族自不必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为平民之子的励志宣言。这种文化传统骨子里追求特权,是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在这种社会传统中,法治的本土资源可谓稀薄。
科举制度实行以后,中国的精英之治渐趋完善,外行“伦理之治”之名,内行“法术之治”之实。作为对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教化、淳化乃至愚化,伦理道德发挥了由外而内的规范功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长幼尊卑之序成为儒家的经典教义,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在此教义下呈现出过度成熟态势。“代圣人立言”者优则仕,安世济民成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与道德高度,并以此居高临下,成就了“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官德典范,中华传统道德秩序由此而立,中国秩序的内核原在于此。
“五四”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此种秩序被多元化解构,潘多拉盒子打开后,少廉寡耻,浮躁激进,拜金拜权纷纷赤膊上阵,上演了一幕幕光怪陆离的新时代排队加塞的人间活剧。
言归正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队文明使古老的中国呈现出现代气息。一方面,排队渐渐由强制转变为自愿。记得二十年前到南方某城市一游,见火车站候车大厅售票口两侧各设一高台,台上各坐一老太,手拿长竹杆,见不排队或加塞者即以杆敲之,兼口中大声训斥,颇似新加坡流传至今的“鞭笞刑”。而今,简陋喧嚣的等候大厅被整洁现代的服务大厅取代,到电子取号机取号成为办事者的必选动作,一切井然有序。人们对队列开始适应、习惯和尊重,到处乱挤的现象已经过去,而繁忙路口的红绿灯出现故障会给人们心理产生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排队中人性化尊重不断得到体现。组织者的服务措施日益完善,一米线的划定,等候座椅舒适整洁,免费读物随君所愿。在此种环境中,人们开始能够心平气和的排队,甚至于享受等候的时光。
然而加塞现象也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发展和升级,如某网站报料的“50元免排队”。加塞亦被成功地进行了商业化运作。一者体现了秩序维护者的职业贪腐化,二者说明了加塞已发展到了职业化的程度。“黄牛党”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层次,使人们对加塞更加愤怒、更加无奈、更加艳羡。
然排队之意义何在?约在三个方面:“一谓机会均等,起点一致;二谓平等分享,公平付出;三谓约定俗成,排而可待。”此为排队亦或现代秩序之意义。对加塞基本因素亦做一归纳:“一为对秩序的认同度,如无人的红灯是否需要等待;二为加塞的成本收益对比;三为加塞者的自身地位与资源状况;四为秩序(权利)维护者的监管效果。”如前文所述,排队与加塞如影随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特征,随着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利益驱动机制的形成,对于愈是关乎人生之关键与利益之全局者,动用全部资源竭尽所能加塞便成为常态,成为“公开的秘密”,成为替代“显规则”的“潜规则”,这正是法治的悲哀所在,正希冀于权力的公开透明、让渡于民。
余言甚多,聊以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