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也需要定力吗?需要。比如,许多人因为莫言小说的获奖就去读,读不下去时又疑惑:为什么有些读不懂?
其实我也曾这样跟风,几年前,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我曾迫不及待地买来了《我的名字叫红》,读来却发现这是一本十分晦涩的书,极其艰难地读完,也没发现颁奖词所讲的那种“作者在追求故乡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错的新象征”。对于我来说,这是读得最累的一本书。
除了历史文化、民族心态的差异外,我想我们是过于神化了诺贝尔文学奖。托尔斯泰、契诃夫、米兰·昆德拉、卡夫卡、普鲁斯特,这些伟大的作家都没获诺贝尔奖,但不能想象,如果文学史上没有了他们将会是什么样?明白了这一点,我释然了:一个喜欢阅读的人,还是要拥有一定的阅读定力的。
对于莫言的作品,除了《红高梁》,我后来就没读过,因为对他涉及的写作题材不太感兴趣。莫言获奖的消息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时,我的想法是,毕竟莫言是在文学道路上苦苦坚持的一位作家,这样的作家在中国已不多了,大多被经济利益绑架了。随后,一位朋友发来短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哈哈,文学家的笔名莫言,一语成?,几位北欧长老真是洞明呵!”这位哥们儿总喜欢拿时局体制来点黑色幽默。
不过,我倒是百度了一下莫言的获奖作品《蛙》的简介:姑姑是一位从事农村计划生育的计生工作者,几十年里为农村妇女做流产、引产,姑姑年老之后,回顾自己工作中的“杀生”罪孽,不得不供奉着一些婴儿牌位才能安心。果然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却有隐隐的担心,觉得莫言小说因获奖而导致的广泛传播,会为西方国家攻击我国的人权又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好朋友颖倒不这样看,她在电话中说“虽然我也不愿意读莫言的作品,因为太沉重。不过我倒是认为,这毕竟是中国的一种现实,一位作家,写作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他只要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状,就是可贵的。虽然有人说张艺谋和莫言是把中国最丑陋的东西晾出来做卖点,可这毕竟是现实呵,我们好多老百姓就是在这样没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生活得其实很憋屈。”刚从美国旅行回来的颖最大的感触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内心真实快乐与否的对比。她的话的确让我陷入深思,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不想关注,而是害怕关注,久而久之也就变得麻木。
读高一的女儿也在打电话时兴奋地说:“你知道莫言获奖了吗?不过,我们语文老师说想选一篇他的文章,但选了半天也没选出来。”呵呵,其实矛盾已经显现了。我对女儿说,不要过于神化这个奖,因为这个奖不能颁给离世的作家,因此我国的老舍、沈从文就都与这个奖失之交臂了。什么是好作品?能够引起我们思索,能够让我们的心灵产生震撼与共鸣的就是好作品。而我曾读到的令我难忘的好作品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梁晓声的《年轮》,还有池莉的部分作品,都曾让我触动。
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莫言来说意味着800万瑞典克朗(约合75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及激增的版税,对于拥有他作品版权的出版社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利润财富,仅此而已。对于拥有一定阅读定力的读者来说,好象也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