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读到一则禅语故事颇有感触。 文中所述一位高僧对禅师说:“参学,我感到已经够了,现在想云游四方。”禅师问道:“够了是什么意思?”“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高僧一本正经地回答道。“那好吧,不过在你临走之前,先帮我装一盆石子来吧!”高僧很快就装了一大盆石子拿来。禅师问道:“这一盆石子满了吗?”“满了。”禅师随手抓了好几把沙子放进盆里,沙子渗进缝隙,并没有溢出来。“满了吗?”禅师又问道。“满了。”高僧肯定地说。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渗入盆里,也没有溢出来。禅师再问道:“满了吗?”“满了。”高僧把握十足地说,心想这回再也装不进什么东西了。禅师顺手又再倒进一杯水,水也渗了下去。“满了吗?”禅师又问。高僧哑然无语。
是的,现实中像这位高僧一样的法官可以说毕竟有之?有的法官学到了一点东西,就自以为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有的法官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到处张扬生怕别人不知道;有的法官受到了一次表扬,就趾高气扬,仿佛天底下就他一个人伟大……这样的法官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可他们自己却因自满而并不清醒。
当然,“满”与“不满”也要辩证地看。有时法官需要“满”,需要知足,因为法官是天之骄子,按我国人口比例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人中才有一名法官;有时要“不满”,就要不知足。因为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需要法官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而物质的需求要知足,欲望要知“满”,精神的需求要不知足,对法律的追求要“不满”;对自己要时常“不满”、警醒自律,对其他法官却要“满”看、取长补短;得到时虽有些“不满”也要知“满”知足,给予时要尽可能“满”但却感到“不满”。可见,“满”与“不满”是有条件、有对象、有场合的,有时也是心念的作用,把握好这个“度”才能真正地明白那位禅师阐释的禅意。
其实,“满”与“不满”也是相对的。不同的法官在不同的环境和时段对“满”与“不满”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追求。一般来说,法官时常不满足,常会与比自己法律知识掌握的多的人比较,所以才会不停地追求,追求更多的法律知识;而上了年纪的法官往往容易满足,那是因为他们经历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太多了。上了年纪的法官的满足是应该的、可以的。上了年纪的法官时常与过去艰难工作的日子比较,所以才会感到知足,安享平淡而又充实的生活。从寒贫艰辛工作过的的法官容易满足,懂得珍惜,知道感恩,而从环境优越,办公舒适环境工作的法官不易满足,什么都认为是理所当然,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在艰难工作的日子和寒贫艰辛工作环境中经过。所以即使是同一个法官,也会因环境、地位或某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满”与“不满”的心态和作为,有的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当然,也有相反的情景,并不是都能用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或别的什么来绝对的区分对待“满”与“不满”的态度。
由此可见,“满”与“不满”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心理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照出一个法官的心态、心理、心量以至心境;它也是一块试金石,可以测出一个法官的品相、品质、品德以至品格。那么,我们每个当代法官是不是该认真想一想,在它面前,自己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