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活》亲切真实地讲述了毛泽东的读书故事,呈现了毛泽东孜孜以求、终生不渝的奋斗与探索。在感佩于其深沉博大的学识,终身向学的精神的同时,于历史和现实的交集中,再次领悟第一代领导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精神给予我们的启迪。
一、毛泽东研究型读书方法给予我们的启示
通过毛泽东读书留下的点评和言论,可以看到其在读书与学习中不断推敲与验证其所持的唯物辩证法等理论,形成了通过读书创立与检验自己理论体系的研究型读书方法。其研究型读书方法,可总结为“三个结合”。
一为读写相结合,深入与作者交流。毛泽东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时,即用心读过范尔生所着《伦理学原理》,并在这本仅有10万字的着作上,写了12000多字的批注。在陕北,毛泽东在所读过的哲学教材书页上都留下了线、圈、点及问号等许多阅读符号。新中国成立后,在其珍爱的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全本上,认真作了标点、断句,并写了大量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批注。如在《韦睿传》中,毛泽东批注:“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和“躬自调查研究”,“将在前线”,“不贪财”,“干部需和”,“仁者必有勇”等等,倡导干部向韦睿学习。编书、荐书、讲书,把读书作为加强党建的重要途径,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是毛泽东的政治领导风格和工作方法。
二为博览与精读相结合,主张先博而后约。“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从而达到“取精用宏,根茂实盛”的境界。毛泽东的读书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古代作品到近人新作,哲学宗教、政经军事、文学历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报刊杂志,都在毛泽东的阅读范围。如在哲学领域,他读的哲学着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着作。他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当然不必要一律都精读,而是遇到实际问题,就去请教马列主义,时常翻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了解时事方面,“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成为毛泽东从延安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一句名言。
三为研读与创新相结合,强调向社会学习。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曾说:“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这一主张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是一致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认真研读了苏联学者西洛可夫等人合着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在27万字的原着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批注了四遍。批语中有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但更多地是联系中国革命实际所写的心得体会。毛泽东正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着作。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重视历史背景,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的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当今处于信息时代,你可以随处见到这样的场景,公交车上,地铁上,甚至是行人穿梭的路上,有很多人拿着手机、电子书或者时尚杂志阅读。然而伴着香茗孤灯捧着书本精心阅读的时光正在被大量的网上浏览所替代。这种现象被称为浅阅读的潮流。浅阅读,就是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对阅读内容则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追求的是实用的资讯或短暂的视觉快感。与深阅读相比,浅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诚然,浅阅读由于快速高效而被广泛接受。但如果长期不加思考地浅阅读,读者的见解和思考力,势必会走向浅薄。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只能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而对于反复思索回味经典名着,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那种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如毛泽东一般,勤动笔墨,深入思考,真正领悟着作的原意,都是浅阅读者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而毛泽东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社会实际验证和发展理论成果的主张,在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等社会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法官,要将公平和正义落实到具体的案件中,必须善于将法律规定和原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追求个体正义,在审理案件和接待当事人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技巧,结合审判实际提出司法建议,完善政策和法律,积极参与司法调研和法学研究,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二、读书人应有的精神境界
毛泽东逝世后,保存在菊香书屋的书籍达9万余册,书伴终生,书香萦怀,读书成为他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方式,和一种生活的常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在医生对他全力抢救的情况下,还看文件、看书十一次,共两小时五十分钟,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伟大的读书精神。
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学习的欲望是一种知不足而求足的欲望。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最高境界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毛泽东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人生不过百年,如白驹过隙,读书则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不断完善自己、使工作生活更加丰满充盈。
苦苦求索的人生信念。毛泽东说:“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我们现在许多同志不下苦功,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打纸牌、打麻将、跳舞这些方面,我看不好。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干革命工作,亦要保持“两个务必”,全党同志当共勉之。
高昂饱满的革命理想。毛泽东爱读鲁迅作品,特别是杂文。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称为“鲁迅精神”,作为座右铭。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等,感召和激发了几代人的革命热情,为一个理想社会奋斗。
读罢《读书生活》,掩卷长思,读书于我们,于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意义?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和精神是要被摒弃的不合时宜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在浅阅读的同时,能够列出计划,挤出时间,细细阅读乃至研究几本经典之作,超出世俗和个人利益,关注社会意义和生命的本真。以此修身养性,追求真理,丰富精神感受,提升生命质量,帮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