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毛主席就是我崇拜的偶像。他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几十年来,我对伟人的敬仰之情从未改变,而且随着认识的加深,也愈加深厚。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反复拜读了这本书,感悟、收获良多。为什么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无数仁人志士奋斗不息,却无力改变黑暗的旧中国?为什么只有在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之后,我们党的事业才走向了胜利?我想,这是因为毛泽东真正学懂并掌握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并带领党将其正确运用到了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当中。可以说毛泽东的读书学习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党的革命事业。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所揭示的毛泽东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更值得我们再次深入的学习,以提高我们读书工作的能力水平。对此,我感悟有三:
第一、读书态度上需有“两心”:即静心、恒心。
读书要心静,静心才能读好书。毛泽东读书能够把注意力都投入到书中,专心致志,目所及、心所想都是所读之书,心中无半分杂念。比如在《西行漫记》中,斯诺说毛泽东:“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 更有甚者,即使是在上有飞机侦查轰炸,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也是如此。据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说:“毛主席在长征路上读马列书很起劲。看书的时候别人不能打扰他,他话也不说,专心阅读,还不停地在书上划”。“途中患了病,躺在担架上还坚持读书。”
毛泽东读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恒心。他一生手不释卷,不论有再多的事情,都能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读书。更让人感慨的是,在1976年9月8日,他临终的前一天,已在弥留之际,护理记录中记载,他共看文件、看书11次, 170分钟,最后一次是在五点五十分,读了七分钟的书,这都是在医生进行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六个小时之后,一代伟人与世长辞。“他几乎是在心脏快要停止跳动时,才结束了一生从未中断的读书生活。”
这种读书精神,为我所仅见,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更准确的说,这就是毛泽东的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在伟大志向带领下的心灵的沉静。书已不单纯是书,书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书虽不能增加他生命的长度,但读书却使毛泽东的思想超越了时空和身体的局限,拓展了他生命的宽度。
现如今,社会经济繁荣,资讯发达,生活节奏快,人们做事总想立竿见影,心浮气躁。越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就越是要向毛泽东学习,学习他那种淡定从容,气定神闲的气魄。立下大志向,静下心来,持之以恒,认真读书。如《徒然草》中所说:“在内不为杂念所扰,在外不为俗事缠身。止于当止之处,修其必修之道。”
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坚持读书,我们又会发现,读书之后,心会变得更加沉静。因为读书好似扎根一般,这些根须不断给我们提供精神上的营养,日久天长,学识、思想、智慧都会获得质的飞跃,能力提升,处理事情胸有成竹,厚积而薄发。正如诗中所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读书方法上要精心安排,结合实践熟读而精思。
读书需精心安排。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类书籍不计其数,书中知识也是精华糟粕同在。什么书都读,不现实也不可能。更何况,现实中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我们必须要根据实践需要,有选择、有计划地读尽可能多的书。毛泽东就是这样,既博览群书,又从实际出发,精挑细选。比如在延安时期,为了解决我们党内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毛泽东列出了党内学习的详细目录:六大以来的文件八十三篇、《“左派”幼稚病》、《新哲学大纲》的第八章“认识的过程”、《辩证唯物论教程》的第六章“唯物辩证法与形式论理学”、《经济学大纲》的“序说”。正是对这些所读的书籍、文件的精挑细选,使我们党在思想方法论上很快有了质的飞跃,真正掌握了马列主义方法论。
读书还要熟读而精思。毛泽东读书有两种方法:一是反复读,比如一本《红楼梦》毛泽东至少读了五遍,对书中的经典话语能信手拈来。再比如毛泽东在看鲁迅《二心集》时,《二心集》引用张泌的《浣溪纱》一诗中一个字印错了,毛泽东随手便能纠正。可见,他的书读的有多么熟。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读书,是边读、边思、边记,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有所思、有所得便批注在书页空白处或写成读书笔记、摘录。据统计,毛泽东仅在哲学书上的批注就达2.7万字。就是这样,毛泽东把所读之书一点点掌握,一层层深入,把“厚书读薄”,提取书中精华。
但仅熟读是远远不够的。毛泽东读书是在熟读中思考,思考中实践,实践中再熟读再思考,既进得去,也出得来,能结合实践对书本知识再加工,再创造。比如,1958年,毛泽东再次反复研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对书中斯大林认为商品生产的范围仅限于个人消费品的这一观点,毛泽东结合我国实践,批注道:“限于个人消费品吗?不。在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也是商品。是否会导致资本主义呢?不。”后来毛泽东又在《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一文中总结道“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还有更着名的《矛盾论》、《实践论》等等,都是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例证。
第三、向实践学习。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实践活动。那么读书能使我们获得所有的知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一切认识都发源于实践活动,没有实践活动便不可能有认识。毛泽东曾经说:“凡事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忧愁没有办法”实际上就是说没有现成的知识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那怎么办呢?“就去调查研究”。如1930年,为解决如何对待富农问题,毛泽东在寻乌县做调查研究,掌握了该县各类物产详情,各类人员的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地情况、收入情况等等,研究制定出对富农的土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政策,解决了富农问题。还有毛泽东在兴国调查研究,解决了贫农、雇农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仅靠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当实践活动中出现了新的情况或是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原来的认识便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了。故,书本能为我们提供指导实践的知识,但不是全部,所缺少或是错误的那部分,我们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或修正。所以我们既要重视读书活动,更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两者不可偏废。这也正是毛泽东既重视书本知识,又强调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的真正含意。
懂得了读书的方法,领悟了读书的精髓,我要用它来扎下读书的根,在读书中积累学识,提高素质,坚持学以致用,在工作中不断想新办法,找新思路,力争干出一流的工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