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恭源于完成使命的责任。对于承载公平与正义使命的法官而言,法官要具有谦恭的态度和胸怀,更要勇于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我国司法文化具有传统司法文化的历史性与现实司法文化的时代性双重特征,这双重性决定了司法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厚重感。它负载的民族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重视司法文化中的每一元素,都有利于考量我们的司法行为与法律行为,可以排除公理加推理的片面司法理论倾向的发生。因而我们要知晓司法文化内涵,怀着敬畏之心去汲取司法文化中的营养,懂得司法文化的价值作用,提高内在修养。在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习和传承司法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法官只有以谦恭的姿态深刻认识司法文化的精髓,以责任心去体现司法文化价值的作用,方能让司法文化植根于内心,外化于行。
在法律的世界中,司法精神是一条跳动着生命的脉络,它是法官灵魂的引领,其可以让僵硬的条文鲜活起来,让空白的法律地带闪现出法官智慧的光芒,让道德与良知彰显出潜在本能。培根先生说过:“执法不可过苛,不能把法律当成使人民动辄得处的罗网,在考虑法律正义的同时,也应当有慈悲救人之心,以无情的目光论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可见法官心蕴热血,才能更有利于让法官成为正义与公平的化身。博大精深的司法精神是法官终身践行的精神目标,在这样的精神面前,我们要以谦恭的胸怀去认识、了解、追求,以更强的责任感去实现法官誓词中的庄严承诺。
对于基层法官而言,服务的对象多是平原乡村、山川冈岭、身上散发着泥土味道的田野村民,他们不理解法律词语,更不懂诉讼之中的攻守之技,当他们利益受到伤害怀着忐忑之心,希望能得到救助时,才满裤脚泥地走进法庭,憨厚的脸上显得无奈,双眼充满渴望的目光,当他们神情认真地聆听法槌的响声之时,似乎看到公平正义正向自己走来。
今天坐在审判台上身着法袍的法官,似乎来自于与百姓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但究其法袍的意义不是因为装饰而设计,是为法官更中立而裁制,绝不能因高坐审判台而孤傲自满,疏远了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法官亦曾来自于深厚的黄土地之上,更没有理由去鄙视同样来自黄土地上的衣食父母。在审理案件时,不论标的大小、伤情轻重、身残心疾、贫富差异,法官都要以一颗赤诚的心去接待当事人,去办理案件。
法官不仅要懂得法条的内在含义,还要让生硬冰冷的法条散发出温暖的气息,更要用法官的爱心去浇灌那已冰冻的情感,去抚慰那曾受到伤害的心,这就要求法官有谦恭的态度,虚心听取他们的诉求,耐心进行心理疏导,要从死抠法条中解放法条,在赡养案件中发现亲情,在借款纠纷中找到友情,在邻里纠纷中寻根乡情,在交通事故案件中产生同情;要学会运用乡间邻里良俗,运用诲人不倦的童谣,运用名人佳句,运用本土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调解艺术,减少因判生恨的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完成肩上的使命。要真正做到陈燕萍所说:“法官要走进当事人的心里,让其信服法律,而不是屈服于法律。”用法律光辉温暖老百姓的心。
总之,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官要让谦恭深存心底,时刻怀着对浩瀚的司法文化、博大的司法精神、芸芸的司法对象的敬畏之心去履行法官职责,勇担法律责任,用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系河北省永年县人民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