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是人们内心有所敬仰的外在表现,对于做人尤为重要,无论在态度上、行为上、精神上,具有良知与道德内化外形的特征。责任是以谦卑为基础的情感与道义的化身,是谦卑的具体体现。谦卑源于完成使命的责任,源于对人性的基本尊重。
对于承载公平与正义使命的法官而言,法官更要具有谦卑的态度和胸怀,更要勇于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化角度讲,司法文化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司法文化具有传统司法文化的历史性与现实司法文化的时代性双重特征,双重性决定了司法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厚重感。面对着历史变迁中沉积而成的司法文化,它负载民族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重视司法文化中的每一元素,都有利于运用司法手段考量我们的司法行为与法律行为,可以排除公理加推理的片面司法理论倾向。
因而我们要知晓司法文化内涵,怀着敬畏之心去汲取司法文化中的营养,懂得司法文化的价值作用。如果能够从远去的政治变革、法律事件、宗教典籍、司法道德、司法礼仪中深深感悟司法文化的魅力,就能提高法官的内在修养。在司法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学习和传承司法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官不再是单一从条文理解中探求司法的力量,而是要用司法文化潜在的内动力去构建和谐社会。内容丰富的司法文化就像点缀在历史长河中的明星,令每一名法官仰望,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是一名真正的过客,而不是掘采与占有者,法官只有以谦卑的姿态深刻认识司法文化的精髓,以责任心去体现司法文化价值的作用,方能让司法文化植根于内心世界,面对当事人时灿烂如花的笑容始终绽放在脸上。
法官的重要职责是司法,追求的职业目标是定纷止争。司法则是在司法精神前提下的法官行为,司法精神是法官职业应坚持的基本精神,具备谦卑素质则是法官职业态度的基础,责任则是法官职业要求的核心。在司法精神中,我们法官的灵魂信仰、价值观念、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等诸元素是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的。司法精神在司法进程中不断完善与补充,以之为灵魂信仰的法官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司法修养,以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权利,体现法律对社会利益衡量,实现司法精神内涵中基本范畴所体现的价值观念。
在法律的世界中,司法精神是一条跳动着生命的脉络,她是法官灵魂的引领,其作用可以让僵硬的条文鲜活起来,让空白的法律地带闪现出法官智慧的光芒,让道德与良知彰显出潜在本能。培根先生说过:“执法不可过苛,不能把法律当成使人民动辄得处的罗网,在考虑法律正义的同时,也应当有慈悲救人之心,以无情的目光论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可见法官心蕴热血,才能更有利于让法官成为正义与公平的化身。博大精深的司法精神是法官终身践行的精神目标,在这样的精神面前,我们要以谦卑的胸怀去认识、了解、容纳、追求,以更强的责任感去实现法官誓词中的庄严承诺。
对于基层法官而言,服务的对象多是平原乡村、山川岗岭、身上散发着泥土味道的田野村民,他们根本谈不上对法律词语的理解,更不懂诉讼之中的攻守之技,当他们利益受到伤害怀着忐忑之心,希望能给与救助时,才满裤脚泥地走进法庭,憨厚的脸上显得无奈,双眼充满渴望目光,当他们神情认真地聆听法槌的响声之时,似乎看到公平正义正向自己走来……
法官父辈也是从田野走来的,法官也是农民的儿女。今天坐在审判台上虽身着法袍遮衣蔽体,似乎来自于另一个世界,但究其法袍的意义不是因为伪装而设计,是为法官更中立而裁制,绝不能因高坐审判台而孤傲自满,疏远了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法官亦曾来自于深厚的黄土地之上,更没有理由去鄙视与我们一样来自黄土地上的衣食父母。在审理案件时,不论标的大小、伤情轻重、身残心疾、贫富差异,法官都要以一颗赤诚的心去接待当事人、去办理案件。
法官虽然懂得了法条的内在含义,但让生硬冰冷法条散发出温暖的气息,更要用法官的爱心去浇灌那已冰冻的情感,去抚慰那曾受到伤害的心,这就要求法官有谦卑的态度,虚心听取他们的诉求,耐心进行心理疏导,要从死抠法条中解放法条,在赡养案件中发现亲情,在借款纠纷中找到友情,在邻里纠纷中寻根乡情,在交通事故案件中产生同情,要学会运用乡间民里良俗、运用诲人不倦的童谣、运用名人佳句,运用本土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调解艺术,减少因判生恨的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完成我们肩上的使命。要真正做到陈燕萍所说:“法官要走进当事人的心里,让其信服法律,而不是屈服于法律。”用法律光辉温暖老百姓的心。
总之,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法官要比普通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水准与能力,让谦卑深存心底,时刻怀着对浩瀚的司法文化、博大的司法精神、芸芸的司法对象的敬畏之心去履行法官职责,勇担法律责任,把法官的人生演绎的更加精彩和美好,演奏出文明社会和谐之音,用公平与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健康发展。(作者:河北省永年县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院长李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