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的繁荣发展已经成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但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也是一个看起来很虚的概念。那么,如何让“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血有肉?我认为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的实际,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发展的优势,以本土文化为推手,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何谓本土文化?本土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惟一性、排他性和民族性,是历史的积淀使然。要发挥本土文化的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着力做好“五个相结合”。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力在理论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上下功夫,积极推动理论进机关、进村寨、进校园、进企业、进部队、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带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带动全社会进一步真学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如少数民族地区就要用广大干部群众听的懂的本土语言,看得懂的本土图画、符号等进行理论“三化”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二是把文化产业发展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的颁布被认为对文化产业发展具的里程碑的意义。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紧紧的结合本地的实际,切不可摊多求快,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近,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优势、民族歌舞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等优势资源,逐点突破。
三是把文化精品创作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全会提出,要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实现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创作团队,发挥集体创作的智慧,不断生产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在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上,要充分发挥本土在舞蹈、音乐、影视、文学、戏剧、书法、美术、摄影以及民族民间文学等方面的创作优势,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时代进步要求、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本土特色的精品力作。
四是把公益文化事业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体现。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根据城市和乡村、内地和边疆、东部和西部等广大干部群众不同的需求来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五是把旅游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的支柱,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兴衰成败。但是搞旅游也不能千篇一律,全国一个样,要结合本的文化资源,做出特色、新意,可以像九寨沟一样发挥自然风景优势,可以像西安一样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可以像海南一样发挥南亚风情优势,也可以像红河州一样发挥丰富的歌舞优势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优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