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治时评
        新华网评:让更多善举听从内心的道德律令
        分享到:
        作者:吴定平  发布时间:2011-11-01 08:38:08 打印 字号: | |

        不久前,佛山女童“小悦悦”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关注。58岁的“拾荒阿婆”陈贤妹,关键时刻以其“平常”之举,量出了人性的热度,赢得了社会的敬重。

        “拾荒阿婆”让我们敬重的,不止于她扶危济困,更在于她那颗平常的向善、行善之心。当问及救人情形时,她说自己什么都没想,下意识地走上前救人,“这事很平常啊”。这种“平常”正是人之为人的依据,是人性的本能反应。

        真正的善举来自于内心的道德良知。无论是“拾荒阿婆”陈贤妹,还是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吴菊萍、扶助摔倒老人虽被冤枉却依然无悔的大巴司机殷红彬、徒手接住跳下六米天桥少女的交通民警王静……在危急关头、千钧一发之际,他们出手救人皆发自内心、出自本能。

        孟子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拾荒阿婆”的影子。向善、乐善、行善的人性美德,构成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小悦悦”事件后,网友对于路人冷漠的批判、痛恨,体现的也正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善良的坚守。

        几千年“礼义廉耻”的熏陶教化,其实在我们心中也早已刻下清晰的人性底线:守望相助、扶危济困,这些乃天经地义。“头顶灿烂天空,心中道德律令”,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为善的动力和可能。

        有些人关键时刻或怯弱、止步甚至退却,心魔不是“彭宇案”等案。在发生彭宇案的江苏,15年来因见义勇为人而受到表彰的有61559人,类似“彭宇案”这种情况的有几起?在我们身边的19个同事中,冷漠者果真占18:1?其实,真正的心魔还是我们有时候顾虑得太多、考虑得太细,以致于在与内心胆怯自私较量斗争中,道德良知败落下风。

        弘扬社会美德,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以倒逼社会的道德自觉自信;要强化政策对人性光辉的弘扬、对恻隐之心的赞赏;法律要为见义勇为者撑腰,打击对他们的讹诈,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每个人更应剔除阻碍行善的心魔,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变成日常的习惯,让救人成为人性本能的反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是批判者、感动者,更应该是切实的道德践行者。

        佛山女童“小悦悦”蕴含悲剧色彩,但“拾荒阿婆”却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热度。让更多善举听从内心道德律令的召唤,坚守内心的那份本真与善良,托起社会向善的力量……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