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政府的坚决介入与民间力量的热情投入,能够完美地促成这桩善政,让3元钱真正强壮身处乡村的一代国人
这个周末,关于3元钱的话题不胫而走。
话题始于国务院常务会议10月26日的一个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试点,每生每天3元补助标准,将有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生受益,每年所需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这是一项怎么评价也不过分的德政,堪称善莫大焉,其积极影响甚至远超民生与教育范围。看似区区3元钱,扶助的不止是贫困学生的饥肠,更有一个民族的未来。
不久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学生营养状况调查,指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受调查的1400多个农村孩子中,12%发育迟缓(此前另一份教育部牵头开展的调研表明,在沿海大城市,男、女学生生长迟滞检出率已分别下降为0.5%和0.8%),72%上课期间有饥饿感,男女寄宿生体重分别比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尤其是置于中国GDP总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在城里孩子挑食成癖的同时,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儿童挨饿。这是一个伤及一个国家身心的疼痛,也损及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想。
营养午餐计划,始于热心的民间慈善人士。而政府的及时接力,既是众望所归,也是本届政府承诺将财政性教育投入提高到占GDP4%的具体落实步骤。
已经先行在部分地区试点了3年政府资助营养午餐的广西称,此举不但提高了农村孩子的体质,还降低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甚至,对于众多贫困乡村留守儿童而言,与老师同学分享一顿饱饭,不但是上学的动力,还是一次慰藉孤独感的“亲情午餐”。
此一德政,是填补诸多鸿沟的良好开端,诸如城乡差别鸿沟、不同地区占有公共教育资源悬殊的鸿沟、城市独生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所受关注反差巨大的鸿沟。
善政尤需善用,要让这3元钱真正成为贫困儿童的福祉,首要的就是监管。除了从制度上完善操作细节之外,还需加大对挪用、贪污相关资金的惩处力度,让这“3元钱”成为不容染指的“高压线”。需要指出的是,在监管中,还需要民间力量继续发挥作用,与政府合力确保“营养午餐”的营养不流失。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邻国印度的经验。印度政府1995年开始“小学教育营养支持全国项目”,即“免费午餐”,然而起初由于监管失当,效果不彰,甚至有家长将政府发的粮食变卖贴补家用。直到2001年,印度强制要求各邦给学生们提供烹饪好的午饭。此时民间人士起到巨大作用,基金会、义工、技术人员八仙过海、殚精竭虑,既出工出力,又贴身监管,最终,印度1.2亿儿童每一个人都吃上了营养午餐,印度儿童辍学率从此大幅下降。
我们期待,政府的坚决介入与民间力量的热情投入,能够完美地促成这桩善政,让3元钱真正强壮身处乡村的一代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