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朋友强烈推荐给我的,一口气读完又细细品味了一遍,感觉像是享受了一次烛光晚餐,心灵在烛光、音乐、美味中进行了一次洗礼,与自己进行了一次心平气和的对话。原来一切喧嚣都可以这样尘埃落定,波澜不惊。
人性本善良,世界本和谐,是什么蒙住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对世间美好视而不见?每个人都追求快乐,为什么人人都烦恼不断?日本学者江本胜说:水知道答案。明代学者王阳明说:心即是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说得清的,说不清的,说的都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和自然本是一体,而我们却认同了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为这就是自己。我们绝然地让自己和自然分离,所以我们失去了快乐。只有让自己回归本位,才会拨开纷繁的世界找到答案,只有认同天地之理,才会不断产生快乐。
张德芬用简单、通俗的方式告诉了我们真相,人生的第一问应该是:你是谁?你的身体不是你,你的情绪不是你,你的思想不是你,你的身份也不是你。你的烦恼来源于对你是谁的错认。认同身体,总是受到身体欲望的支配;认同情绪,总是受到情绪的纷扰;认同思想,总是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认同身份,总是把身份地位看的太重。所有这些错认,都是烦恼和纷扰的根源,因为这些东西会到来也会有离去,会转好也会转坏,世事总是无常。如果把这些当做是自己,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所以,认识自己就是做减法,排除这些外在的东西,排除的越多,就越接近真实,就越接近一个高尚、纯粹的人。至于你到底是谁,我觉得大可不必去求证,你是谁的问题是认识自己的一个指引,一个方向,一个时时提醒自己的小小钟声,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方向去体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是谁,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凡事都可以顺乎自然,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之中去体悟,人生将其乐无穷。
人生的重要功课是:快乐的源泉是什么。有人说快乐总是很短暂,因为他还不知道真正的快乐从哪里来。快乐有两种,一种是别人给予的,一种是发自内心的。别人给予的快乐很短暂,取决于别人是否愿意给你,有没有能力给你,愿意给你多少,所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快乐总是无常。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天地自然赋予你的本能,就像老子说的婴儿,不饥不寒就很快乐,即使衣不蔽体、身无长物。我们都曾经是赤子,我们的天性中都是带着快乐来的,我们哭仅仅是因为饿了、渴了、病了,除此之外并无任何不快乐的理由。我们本来应该一直快乐着,但是当我们穿上了衣服、接受了教育、产生了思想,我们内心与生俱来的快乐天性却受到了冷落,被后天的思想和观念挤兑到潜意识里不愿示人。我们树立了为大众所接受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我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明白人情世故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我们更多听到的是外在的召唤,不再听从自己内心的意愿,不再关心自己内心的感受。假作真时真亦假,当我们的内心被我们的思想、情绪、身份、环境层层包围的时候,我们离自己内心的真实越来越远,我们和自己分离,和身外之物认同,我们分不清哪里是自己,哪里是自己的外衣,变成了迷惑的众生,经营着颠倒人生。我们拼命向外抓取,以获得快乐,我们去追求功成名就,以获得成就感。我们沿着错误的方向去寻找我们需要的快乐,所以快乐越来越少。
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当我们发自内心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时候,快乐会在心灵之间流淌,当我们欣赏到自然之美的时候,快乐在人与自然之间交流。我们的内心就是一面镜子,只要我们的内心还保持着快乐的天性,我们的眼睛所到之处都是美景,耳朵里听到的都是耳顺之言,遇到的人无一个不是好人。
真的不需要太多,认识自己,检视自己,一切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