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自诩是一名文艺女青年。爱读书、爱旅行、爱美食、爱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温暖。其中尤以读书为甚,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早已成为刻在灵魂深处的必需。桌旁枕侧,总有一本书在等待着,等着我与它同相对、共快乐。
爱张爱玲,也爱三毛;爱奥斯汀,也爱勃朗特;爱雨果,也爱王尔德。喜欢平凡的小生活,也喜欢恢弘的大故事;喜欢人物传记,也喜欢科幻;喜欢优美的散文,也喜欢犀利的杂说。单位的图书馆建成以来,我必是其中的常客。看《碧奴》,听苏童重述神话,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孟姜女;看《目送》,硬朗如龙应台内心深处也有最柔软的部分,忧伤、深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看《1984》,瑰丽的想象让我欲罢不能,大学时候和同学热捧《九州》的感觉再次升起,喜悦感充溢全身,每个毛孔都那么酣畅淋漓,村上春树建构的世界居然如此美丽。看《带一本书去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文化的成果,品味艺术的盛筵,倾听历史的回声,感悟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你说,谁能不爱阅读?
初看《你在为自己工作》,我并不隐瞒我的不屑,说教?谁会听,我更愿意一步步摸索自己的路。再者,这么浅显的道理谁不明白?工作自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但是,鲁迅他老人家都有一些听将令的作品,我又怎么能避免呢?好吧,到时候再看吧,日子长着呢。直到我再遇到贾拉拉,于是,人生处处皆惊喜。
前段时间,重逢发小贾拉拉同学,许多年不曾谋面的我们发生了太多变化。小姑娘除了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还是外企的小白领——某某工程师。工作中的贾拉拉同学像一名战士,每天都在努力地和自己战斗,话说不进则退,她一日千里。而我,偏安一隅,每天都在码字,寡淡无奇。贾拉拉同学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地给我讲述她在外企的传奇经历和美丽人生,我不由心生羡慕,后又偷偷阿Q了一下:想当初,是我转学了,贾拉拉才有机会做班长的啊,肯定是那个时候的历练才让她出落地如此优秀。恍惚间,眼前的这个自信满满的小女子还是那个每天赖着跟我玩的妞妞吗?贾拉拉同学终于意识到我的存在,问我在忙什么,我说在写一个材料,怕写不好,压力很大。她惊讶地瞪着她有了很多小细褶子的大眼睛:宝啊,你为什么会有压力啊?如果是我,会很兴奋,这是挑战!机遇啊!
结束了和贾拉拉的谈话,我有点沮丧。性格决定命运,果然,大开大合的贾拉拉比我成功得多。诚如洛克菲勒所写:如果你把工作看成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把工作当成一种任务,人生就是地狱。我和贾拉拉同学就是这两句话的真实写照。
我自然明白我应该勇敢一些,勇敢地面对工作中的任何困难和坎坷,可是我不能停止忧虑,终日惶惶。我够细心、够负责、够努力,结果就一定如我所愿吗?失败了怎么办?会被嘲笑吗?想起书橱里靠边站了很久的《你在为自己工作》,耐下心来仔细阅读,于是,豁然开朗,在别人的经验中成长是多幸福的事情啊。1862年的美国正处于战乱中,林肯急需找到独当一面的将领,于是他问,“你们之中谁敢向我保证能打败敌人?”格兰特坚定地回答,“我能,阁下。”这就是成为第18任美国总统的尤利西斯·格兰特。林肯评价他是他遇到的最富于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人。从格兰特身上,我明白,真正明智的人是带着恐惧前行的。其实,谁都不可能全知全能,我们要学会不断摸索着前进。一旦我们参与一项工作,即使没有丰富的经验,也不要为此心虚。如果我们一直害怕自己无法完成,就永远无法成功,而且我们的态度也会影响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要知道,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一个不太自信、过于保守的人交流合作。我知道,我应该调整心态,不断暗示自己绝对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一项项新任务。所以,我要停止担心,开始行动,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这是《你在为自己工作》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小瞧任何一本书,也许几句短短的话能让你受益一生。明天的明天,我会继续文艺女青年的悦读生活,在阅读中体会快乐,收获感动,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