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李冠华:培养民族创新习惯 彻底改革教育体制



        ---读《国情备忘录》有感
        分享到:
        作者:李冠华  发布时间:2011-09-20 10:06:53 打印 字号: | |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的航空市场,但是,中国1000多架民用客机几乎全部来自进口;中国的数码相机年销量超过1000万台,但是,市场上95%数码相机都是国外品牌;中国手表产量占全球80%,每只手表平均出口价格仅为1.3美元,而一只瑞士手表的平均出口价格是国产手表的300倍。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这就是《国情备忘录》一书中《创新元素:不事创新的世界工厂能走多远》这篇文章在一开始,用权威数据为我们描述的我国在创新领域的尴尬境地。

            被世界公认为创新型的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瑞典、新加坡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率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而中国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到40%,研发投入占GDP的比率不足2%,对外来技术依赖程度要超过40%

            如果硬是要为中国在世界创新体系中画一个坐标,中国既不是领跑者,也不是落后者,我们需要奋起直追,并最终进入世界创新领跑者的行列。

            在《创新元素:不事创新的世界工厂能走多远》一文中,作者阐述了对知识产权保障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重要性,这些都将为我们的创新之路开拓新思路。

            然而我觉得,一个民族的创新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

            培养创新习惯,就要从教育体制改革抓起。只有一个民族中的每个人从小形成了创新习惯,那这个民族才能称得上是创新型的民族;反之,如果从小,创新被遏制,或者不被鼓励,那么民族的创新永远都只是口头上的形式主义而已。然而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多弊端,直接影响着创新习惯的培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这一问,他本人已经作出了回答。20057月,温家宝总理去看望我国这位大师级科学家时,钱学森就坦诚直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不出杰出人才。他还认为: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由此可见钱学森心目中的杰出人才,实质就是创造性人才!

            我国教育体制的根源问题就是利益直接拥抱学历!这个问题是中国教育从古至今一直没有醒悟所以也一直没有走出来的误区。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取士,与以前的世袭、举荐等官员产生形式相比,无疑具有广泛、公开、公正的历史进步意义。可是它将学习与利益直接捆绑在一起——只要应试及第,就可以绕过理论联系实际等所有中间环节而一步登入当时利益最丰的官场,长此以往就潜移默化地将教育腐蚀、扭曲。学习不再是为了学以致用,其动力就是为了那诱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国当代的教育,虽然吸纳了现代科学文化的所有元素,但是源头问题依然如故,学习的目的也大同小异,就是追求那直接捆绑在学历上的丰厚利益。利益的驱动力就是这种畸形教育顽强的生命力。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多以学习成绩论成败,极易形成相应的错误的人才观。认为成绩好的孩子才是未来的人才,在社会心理上肯定他们、称赞他们,在价值评判上看高他们、呵护他们,在待遇上惠顾他们,这对落榜的广大学生的冷落将会形成沉重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会带着失败者的心理阴影走向社会,从而挫伤他们进取的锐气。

            错误的人才观,几乎不认可没有高学历的人是人才。他们本身就带着考不上大学的挫败心理从事某个行业的工作,自信心不足就难以意气风发地去开拓进取、探索创造;他们进入单位或企业也很难受到重视,也就很不容易登上能够得到锻炼并施展身手的平台。所以一些有真才实学却没有高学历的人千方百计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也要搞个高学历的背景来,其目的就是要借助一个平台才能脱颖而出。这对应试教育导致的扭曲的人才观是多么令人遗憾的冷讽。

            错误的人才观,还容易诱惑人们进入一个观念上的误区:干大事才需要探索、创造,而这是具有高学历的精英们的事;劳动者所干的普通、平凡的工作似乎用不着创造。这个误区恰恰也是利益直接拥抱学历引发出来的。对于饮食男、凡尘大众来说,动力就来自于利益。既然利益直接拥抱的是高学历,不是与贡献、绩效挂钩,没有高学历的广大民众又有什么积极性去争做贡献、争创佳绩呢?

            1994年,几位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书,标题是《钟曲钱:在美国社会中的智力和阶层》,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智商决定了有的人是上大学的料,有的不是。相应的教育就要因材施教,注重特点、发掘内在潜力、将不擅读书的人造就成行业人才。该书举例说:一个好木匠,一年能挣十几万美元。如果不让他们进技工学校学木匠,偏要赶着他们进大学去费力地学习他们不感兴趣又难以理解的东西,毕业后连四万美元年薪的工作也找不到,岂不是化钱买罪受。这种观点无疑是实事求是的,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具有借鉴意义。

            彻底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最关键的是要不遗余力地建立起利益直接拥抱贡献、绩效的分配机制,取代之前的利益直接拥抱学历机制。社会对人才的认可,从原来的以学历为主要标准,变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中国呼唤创造力,不只是少数精英们的创造力,而是整个民族的、大众的创造力。如果民众的创造意识越自觉、越广泛、越活跃,会大大促进高层次的精英创造更深入、更精尖、更前卫。这样,一个国家的思想才会越活跃,经济才会越发展,国力才会越强大。

         

        来源:河北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网
        责任编辑:李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