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社会反响强烈。
笔者不得不说这项活动像一场久旱的甘霖来得及时。目前,一股“不信”之风在整个社会漫延,那些负面的东西在网上一传,人们便津津乐道,而那些正面宣传的新闻、那些每天更新的党报党刊上的信息则观众和信者甚少,要是把那些“被硬摊派的读者”除外,真正的“党的喉舌”的信仰者更少!
这就是目前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原因何在?我们的一些新闻太“假”而缺乏可信度、太“大”而脱离民生、太“空”而不贴近群众。大家为什么爱看那些关于“瘦肉精”、“地沟油”和“毒奶粉”的报道文章,因为这些事情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看似离奇的新闻事件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他们有贴身体会,他们具有新闻最基本的真实。在胡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之后,有关部门适时地开展这样一次活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多说。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体现在我们新闻工作上,就应该“走进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就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基层才是新闻的真正发源地。只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来才最真实,第一手资料才最具体、最感人、最鲜活、最可信!
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许多事情时间长了,有人便会忘记。
闭门造车,只关心领导,不关心群众,只拣好听的说,报喜不报忧,不敢反映真实的情况,水分太大,这就是当前的文风。这样的新闻报道群众真的很失望,笔杆子掌握在高高在上的“王者”手里,群众没有办法,但群众有喜爱与不喜爱的权利,谁为他们说真话,谁为他们吐真言,他们便笃信谁,否则,群众便会“唾弃”他们!沉默有时是无声的否定,就是这个道理!
“走转改”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笔者以为在不怕吃苦,不走过场,不忘民生。“走转改”都是需要实践作支撑的动词,重点便在行动上。
走基层,必须要不怕吃苦。基层,是最为艰苦的地方,没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不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队万难,去争取胜利,”毛主席的这一条语录,曾经鼓舞了多少革命志士抛洒热血贡献青春!
目前的走基层,走乡村,走大山,走水乡,进社区,进农家,就是这一传统的继续。新闻宣传的视角任何时候都必须对准基层,对准社会经济民生的最前沿,那样文思中才会有活水流淌,才会汩汩的生命力。要下基层,首先要不怕吃苦,要脚勤、手勤、脑勤。这些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安逸的日子使许多人不愿吃苦了,怕脏怕累了,身重得懒得动弹了。一些人崇尚摇控式工作法,喜欢坐在办公室发新闻,喜欢东拼西凑去完任务。很少有人去跑基层,就是下基层也大多是在过节或置办年货的时候。远离基层的最终结果是,“假大空”横行,唱赞歌的太多,生动反映最基层群众的新闻越来越少,而群众对我们媒体的意见则越来越多!
转作风,贵在求变,关键还是要不走过场。像“最美妈妈“一样的真、善、美就存在于平凡的生活中。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用勤、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去发现她们,报道她们,颂扬她们,给群众以美好的人和事,以向善的信心和勇气,以前进的动力和目标。整顿作风,我们已经搞了好多次了,为什么过去之后才“老毛病”常常反弹?原因是我们把许多对群众利好的整风搞成了刮风式的运动,走过场般地一唬弄就烟消云散了,未能求得实效,未能给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和利益。譬如文艺下乡,来几个“明星”唱几首歌或说几句话就算了事,这样不行,群众知道有人在哄他们,在把他们当三岁小孩。
改文风,就是要不忘民生,不喊口号,不拿大话吓人,把更多的笔墨留给基层,留给生产第一线,把更多的镜头分配给群众而不是领导。一句话,就是要让我们所有的新闻工作者的文字和语言散发出泥土的芬芳,闻得见汗水的味道,映射出民众的苦乐。宣传工作的根本在于服务,为大局服务,为发展服务,为民生服务。文风与作风紧紧相连,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文风。只有作风真正地转变了,心中想着人民,脑子里装满活生生的现实,才会写出反映基层群众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给别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重视“走转改”,参与“走转改”,走进群众当中,不怕吃苦,不走过场,时刻不忘民生疾苦,这才是真正令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