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民生之本,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土地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犯罪问题(以下简称“涉地问题”)不断出现,严重违背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浪费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干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一、涉地问题的类型及危害
通过对基层人民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受理的刑事和非诉执行案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涉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部分机关或基层组织为加快经济发展,擅自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限制,非法征、占土地,或者未批先建、边报边建;二是部分企业和群众为进行生产经营而私自租用、侵占土地,或私用改变土地用途进行开发建设;三是一些群众为满足或改善生活所需而私搭乱建,违章建房;四是个别土地管理职能部门或土地管理工作人员不依法审批、不依法监管土地而出现的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土地资源被破坏和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顺利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导致违章建筑的不断出现,在治理违章建筑的过程中,不仅致使违法用地当事人要承担巨大经济损失,引发一系列的土地使用权人与违法用地者的矛盾纠纷,而且加大了治理违法用地的工作成本,加剧了群众与政府及司法机关的对抗情绪,因而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二、涉地问题产生的原因
涉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是形成涉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加之违法成本较低,土地监管措施乏力,使得涉地问题屡禁不止。主要表现在:
一是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是生产、生活必须的重要基础性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如公司企业建设用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地、公共福利设施用地、农民住房用地等等,而国家每年下达的用地指标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各类社会主体的用地需求,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多年来农村宅基地处于停批状态,不能满足农民生活建房的要求,从而形成涉地问题发生的内在动因。
二是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涉地问题多是在行为主体明知非法用地的情况下而积极作为形成的。土地资源的严重匮乏,对各级政府部门依法用地意识和水平形成了严峻的考验。个别部门的领导同志没有能够经受住这个现实考验,在扭曲的政绩观的驱使下,单纯注重近期的经济发展业绩,片面地追求招商引资的数量和经济发展的规模,盲目地推进项目建设,而不能合理地规划开发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个别群众将扩大居住面积和改善居住条件作为兴家置业、享受生活的标准,不能突破“一家一院”的旧思想观念束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从而出现未经批准而私用建房的问题。上述思想观念存在的核心原因是行为主体法治观念不强,没有正确认识到土地资源的权属性质,没有真正有效树立起依法用地的意识。
三是土地管理法制体系不健全。按现行土地管理法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无权直接拆除非法占用土地上的建筑物,要实施行政处罚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执法程序环节较多,难以达到及时制止违法用地行为的效果。一些非法用地者通过突击施工,甚至和执法人员玩游击战术,停停建建,当处罚决定下达时,非法建筑已经完工或形成规模。当行政处罚进入人民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执行程序后,人民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往往要面临依法办案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多方面需求相互矛盾的困扰,执行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从而给非法用地问题清理整治带来难度。
四是非法用地行为监管乏力。目前土地执法监察体制不健全,土地动态巡查制度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对非法用地行为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此外,国土执法队伍“缺编少人”,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土地执法监察信息网络不畅通,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不够、衔接不严、配合不力,使得土地违法行为尚不能实现有效的源头治理。
三、治理涉地问题的对策
要有效治理涉地问题,必须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原则,多管齐下,努力构建完善的土地管理利用机制。
一是加大依法用地普法宣传力度。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一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广泛宣传国家关于土地使用问题的管理规定和审批程序,另一方面注重加强违法用地行为法律后果和社会后果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珍惜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性,确保自觉依法用地的人越来越多,恣意违法用地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管地用地意识的培养,使各级领导干部有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管好土地、用好土地,用模范的行动和规范的行为来有效引领社会观念、规制用地行为。
二是加强用地情况动态巡查工作。土地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公众依法用地自觉程度的基础上,建立用地情况动态巡查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保定调研时强调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指导原则,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应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行政主管机关和乡镇职能部门土地监管责任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管理和使用土地情况的考核,实行违法用地或监管失职一票否决制度,确保土地管理工作经常化、深入化、动态化落实。注重发挥基层组织和积极分子的优势和热情,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努力形成非法用地问题综合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及时将违法用地行为纳入视线,跟进相应的行政监管措施。
三是强化违法用地苗头问题的整治。亡羊补牢式纠正违法用地问题的做法后患无穷,注重违法用地苗头问题的整治不失为有效之策。在此方面,应突出“两个注重”:一要注重抓早抓小,在违法用地行为刚发生时即及时予以控制和纠正,甚至在违法用地行为未发生时,及时掌握行为人投资兴业或改善居住条件的动态,有针对性地跟进教育和引导措施,是防控违法用地问题的有效举措;二要注重发挥行政职权的作用,充分利用《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发现的违法用地行为,及时依法责令停止建设,甚至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以有效防止违法用地行为做大成势。
四是严肃惩处违法用地行为。法治是整治违法用地行为的最强力保障。对于违法用地者,在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应严肃依法处罚,坚决做到“三个防止”,即防止以罚代批、防止以罚代纠、防止以罚代刑,不仅要对违法行为者依法处罚,而且应注重消除违法用地行为的后果。特别是对于已经构成刑事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能做出行政处罚,一方面避免出现打击不力的现象,另一方面避免出现行政执法人员渎职问题。
五是健全土地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对违法用地行为进行综合治理才有希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进一步健全土地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有规律性地通报情况、交换意见、研究措施、组织行动,真正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工作标准、统一行动步调,形成“五个合力”,即宣传教育的合力、检查防控的合力、调处矛盾的合力、打击处理的合力、化解信访的合力,以确保实现土地资源的依法、科学、有效、和谐管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