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柏林禅寺原名观音院、永安院,到了金代为了避金帝完颜永济之讳,采摭了赵州和尚从谂大师“庭前柏树子”公案之意,改名柏林禅院,明代以后皆称柏林寺。禅宗“庭前柏树子”公案见于《五灯会元》,说的是有位佛家弟子问赵州禅师道:“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的用意是什么?”
赵州禅师答道:“庭前柏树子。”
弟子又问道:“师莫不是以境示人?”
赵州禅师答道:“我不是以境示人?”
弟子又问:“到底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干什么?”
赵州从谂禅师答道:“庭前柏树子。”
赵州禅??以一句“庭前柏树子”教导众人:道非玄妙,眼前俯拾即是,虽庭院前平常的柏树,也是佛法所在。道,重在?刃牡奶逦颍?遣豢裳源?摹?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当年达摩祖师创立禅宗,也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是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佛理与事理、法理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秉承了一个“善”的理念。 我们常说“平常心是道”,对人民法官来说,司法为民就是“道”,人民群众就是法官心中的“佛”。所以人民法官对人民群众应当有一颗平常心,应当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司法为民工作。我们常说“立党为公,司法为民”、“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这充分体现了民本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大善”。人民法官通过在本职工作中司法为民,是将这种“大善”发扬光大。但要想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也应当像“庭前柏树子”公案说的那样,重在内心的感悟,而不要过于强调其形式。现在有些地方在司法为民方面太过于“以境示人”了,太注重形式了,以致让人怀疑其大讲司法为民的初衷。有些人讲到“司法为民”,在发表讲话时慷慨激昂,在文字表达时措词优美,在制作展板上满“墙”热忱……但将司法为民落实到工作中时就“风声大、雨点小”了,有的还自己搞些民意调查来玩数字游戏,设一些“你是满意呢,还是满意呢,还是非常满意呢”之类的调查问卷来做秀,干一些挑战人民群众智商的事情,甚至还暗地里干一些损民、害民的勾当。这样的司法为民,就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形象工程,这样的司法为民搞得再轰轰烈烈又有什么用呢?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大音希声,大爱无痕”。人民法官要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就应当有像“庭前柏树子”公案那样的境界,做到心中有“佛”、见性成“佛”。司法为民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表述在文字中,而要深埋在心里,落实在行动。司法为民应当成为每名法官身上流淌的血液,占据每名法官的灵魂最高处,践行为日常实实在在的行动。人民法官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就要有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勇于做人民群众身边的“空气”,让人民群众时时需要而不一定要感到它的存在;人民法官应当做济世救民的“真水”,做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而达到“上善若水”、“真水无香”的境界,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司法为民。宋鱼水、任秋华等法官楷模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动听的说教,没有惊人的壮举,但有一颗司法为民的平常心,自觉将司法为民落实到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案件,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这才是司法为民的光辉范例,这样也才能得到司法为民的真谛。
赵州柏林禅寺的复兴,静慧禅师功不可没。他还创立了生活禅,主张“生活禅”到“禅生活”再到“生活禅”,凸现了禅与生活融会一体的主旨。柏林禅寺就是他在没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靠其辛勤努力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他的品行得到了僧俗各界的普通尊重,也是当今的大德高僧。尽管静慧禅师平时非常低调,但在僧俗各界都有良好的口碑,当今香火旺盛的柏林禅寺就是对他无言的赞赏。我们要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就要倡导静慧禅师那种“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摒弃功利思想,摒弃形式化的东西,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信仰,将司法为民始终如一地贯彻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不断使司法为民的信仰生活化,开启信仰化生活,在生活中使信仰得到升华。这样才能使我们司法为民的人格在信仰中、在生活中成为完整的人格,将那些低俗趣味、不当贪求逐步涤除,工作的内容、生活的品位趋于净化,趋于完善,趋于高尚,通过“德化于自身、德化于工作、德化于社会”,从而实现司法为民的目标。
总之,我们要从“庭前柏树子”公案得到启示,倡导司法为民应去掉功利的色彩,用真心而不是用形式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千万别让司法为民“高处不胜寒”,再别让人民群众“被司法为民”了。这才是“庭前柏树子”公案在司法为民工作中的真谛所在。
我对佛理和事理都不甚了了,撰此陋文供同道者商榷,也欢迎持异议者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