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同类案不同效果:文化的价值
        分享到:
        作者:马士江 谢书明 胡跃勇  发布时间:2011-03-01 15:25:07 打印 字号: | |

            何谓法治?简单而通俗地说,就是用确立好的法律,明是非,量长短,理曲直。至于法治的社会效果如何,能否实现案结事了,实现法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那必须要有文化力量的参与。多年的司法实践告诉我们,对纠纷的调解或判决,要想实现案结事了、双方和谐的社会效果,均要以当事双方在意识上认同法理作为前提,在思想上服从法制成为关键,从而实现双方服从调解认同判决。否则,虽然问题解决了,双方的心结矛盾依然不能得以化解。

            “一堵墙”的案子

            春节前,我们前去河北省临西县大刘庄乡闫庄村强制执行了“一堵墙”的案子。这种农村宅基地纠纷,常常案情简单,泾渭也分明,就是经过数次调解难以得到正果。这起案子经过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判决几个月后,被告却依然我行我素,拒不履行法定义务。无奈,我们在原告申请强制执行后,分乘两辆警车前往案件执行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被告冀某家长约5米多的一段院墙很快推倒了。墙基下的宅院自然又重新回到了原告的手中,但执行后的社会效果却是:因被告“退还宅基又丢人”,心里从此有了积怨;原告的合法利益经过强制执行虽然得到保护,却无奈结下了“仇人”。原因何在?就在于被告面对公正法理,愚昧不“通”,不通则痛。这种“应通不通”,说到底,缺失的就是文化元素。

            同样是“一堵墙”的故事

            前不久,临西县摇鞍镇乡贺伍庄村的李某与赵某同样发生了宅基地纠纷。李某在赵某外出打工期间翻建房舍,新建的围墙侵占了赵某的宅基地。这起民事纠纷经过法官3次调解,以双方握手言和而谢幕。原来,赵某是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5年前高考落榜后,一直在上海打工,性情豁达,性格开朗,现在做到了企业的主管。赵某面对李某消沉、保守,自卑中还透着强烈自尊的性情,没有一相情愿地去“激怒”他,而是认真听从了我们的劝告,从我们讲述的“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故事,他想到了做人应有的宽容;从“远亲不如近邻”的乡土文化中,他晓得了“斗则两害”的现实。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赵某很快改变了“一定推倒李某院墙”的初衷。对于被告,我们从认定的确凿事实出发,讲述了决不容许谁占有就归谁的法理,并告知一旦强制的后果和对方的宽容姿态。经过3次真情实意的劝说,双方坐到了一起,一向老实巴交的李某主动诚恳地向赵某道了歉,之后以被告作价赔偿给原告的方式签订协议,了结了纠纷。

            在闫庄村,一堵墙推掉了,人心间却生出来一堵无形的墙;在贺伍庄村,一堵墙依然还在,但人心间的墙却无形地消失了。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同样的纠纷案例,社会效果却截然不同。如果说前者是“刚烈”,它是法治的必然选择,那后者就是“和谐”。两相比对,它彰显出的无疑就是法治中的文化价值。

        来源:人民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报
        责任编辑:马士江 谢书明 胡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