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研读《论语》,感触颇多,最触动我的还是孔子的交友之道,圣人的妙论于我们两千五百年后的法官仍是很有裨益。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也就是说如果所交朋友为人正直、果断、宽容并且见多识广,就是有益的朋友。如果所交的朋友性情暴躁、优柔寡断、献媚逢迎、心怀鬼胎,就是对自己有害的。
当今社会,朋友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人际关系,好的朋友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感觉愉悦温暖,感觉生活处处充满阳光,所以有朋友的人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和普通人一样,法官亦食人间烟火,亦有七情六欲,亦有人情交往,亦需要社会关系,但法官的身份、地位和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官交友绝非个人小节,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因交友不慎栽在“朋友”手中的法官并不鲜见,现实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古人云:“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熏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可见慎重交友是多么重要!又想起英国一条谚语:“神与法官不可交友”,从某种程度上看出法官职业是多么神圣,人们对法官交友的要求又是何其苛刻!
法官没有生活在真空中,不可能象神一样不交友,但是我们能做到慎交友。作为一名法官,要把好交友关,交社会上的朋友就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记得自己的身份,清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记得权力应该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某些人行方便,更不是贴上标签用来做交易的筹码,要警惕身边那些居心叵测,别有用心的人。作为法官应该明白,有个别人整天请吃请喝,想方设法与法官打成一片,并不是出于对法官个人品质的敬仰,也不是对法官个人行为的敬重,他们看重的是法官手中的权力,他们是想在法官身上找到突破口,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吃过、喝过、拿过、玩过,关键时候法官就成了他们的“挡箭牌”。 所谓“无利不起早”,没有无缘由地物质投入,他们不是做慈善,付出的目的是要得到回报,而法官要回报的代价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从平时警示教育的案例中亦可见一斑。把好交友关,做起来很难,但是这是每一个法官时刻面临的廉政考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圣人提倡"以友辅仁",交友既要讲感情也要讲原则,法官更应该光明磊落,有君子之风,与朋友互相勉励,互相扶持,共同提高,而不是各怀心计,也不是充满低级趣味,不是把交友当作实现私人利益的手段。法官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要求法官要做到公正、廉洁、文明、忠诚、独立,这些可谓字字珠玑,这是法官要具备的最最基本的素质。慎交友是必须的,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好的环境中,一个人的品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高尚,相反,在庸俗污浊的氛围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沉沦下去。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折射出他的为人,正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意。所以说要看一个人的品行,只要看看他的交际圈,看看他交的朋友就足够了。邓小平同志说过一句话: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数。因此哪些人该交,哪些不该交,法官应该有个“明细表”,要择其善者而交之,逢不善者而远之,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要多交正直坦诚,学识渊博的益友、智友,警惕那些言甘如饴,以利相投的损友、佞友,切忌良莠不分,滥交朋友。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友。交友之道在于志同道合,互相砥砺,而不是蝇营狗苟,相互利用。法官交友要讲原则,守信念,重品行,要保持适当距离。就友情本身来说,距离也是维系朋友关系最重要最微妙的一环。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临之以庄,则敬”。也就是说朋友相处,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距离才不会疏远,有距离才有威信,有距离才能真正保持长久的友谊。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一个朋友甚至就是选择一种命运,让《论语》中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成为我们法官交友的指示灯,希望法官之友给法官带来的是快乐而不是灾难,是幸福而不是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