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仔细阅读《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受益颇深。应当说,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今非昔比,可他们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所达到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虽历经千百年,依然熠熠生辉,堪称典范。有人说:“读史使人感悟,读史使人震撼,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明鉴”。通过阅读,我收获最多的是在“修身、养性、善行” 方面。具体的说,就是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一名人民法官,应当怎样继承和发扬历史上诸多仁人志士的优良品德,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提高认识,找准定位,不断完善自己,认真履行好职责,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下面联系法官工作实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关于做人。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的道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在人的一生中,做人最重要,也最困难。
《后汉书.孔奋传》记载,建武五年(公元29年),孔奋在姑臧任职,姑臧是一个有名的富城,羌胡通商,市场繁荣,在这里当官的人,往往不到几个月就能够家产丰裕。而孔奋在此任职多年,追求品行清正廉洁,生活节俭,孝敬父母。当时很多人认为,其身处油水之中,却不能捞一把,只是白白地增加辛苦而已。而历史证明,当时天下动乱不安,只有该地独得安定,百姓安康,应当说,这与孔奋严于律己、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关。
前人孔奋虽身处乱世,但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定自己的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人上有许多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法官,应当具有比前人更高的追求和思想境界,做法官先做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自己。
一是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 。法官的人格应当是“正直善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甘于清贫、耐住寂寞”。“正直善良”是根本,培根说:“法官应当博学而不只是聪明,法官应当受到尊敬而不只是受欢迎,法官应当深思熟虑而不只是自信自满。但只有这些仍然不够,正直才是法官的命脉与至德”;“淡泊名利”,不是没有欲望、没有追求,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与人生的境界;“洁身自好”,管住自己,使自己行为高尚、光明磊落;“甘于清贫”并不是生活窘困而不思改变,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追求幸福不能不择手段,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对不应得到的不应有非分之想;“耐住寂寞”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境界。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真正体现法官特有的魅力。
二是法官要做到“四慎”,即慎权、慎欲、慎微、慎独。
1、慎权。权力具有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带来无上的光荣与骄傲,也可以带来不尽的耻辱和悔恨,它既可以使人崇高,也可以使人堕落,它既可以用来伸张正义,亦可成为谋私利的工具。“公生明,廉生威”,公正者能明察秋毫,廉洁者能威信四海。法律的权威不是靠法官掌握的权力建立的,而是来自于法官的清正廉明,来自于公道正派,来自于以德服人,来自于以公正服人。因此,法官必须正确把握手中的权力,能否做到“慎权”,是对每一位法官严峻的考验。
2、慎欲。正常合理的欲望是人奋斗的精神支柱,世人无不寻求衣食住行之所需,无不向往人生之美好、生活之优裕。纵观二十四史,社会正是在世人绵延不绝的欲望推动下,才有了今天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一个没有欲望的人,必然是一个丧失活力的人,一个没有欲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萎靡不振的民族。但是,欲望也有负面效应。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犹如泛滥的河水会肆意漫过合理的边界,不少官员经不起诱惑而利用职权贪赃枉法,官场上不断上演邪恶欲念导演的闹剧与悲剧。
法官也是人,既不能远离尘世,也没有仙风道骨,更不能脱离物质利益而空谈精神。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公私之分的尺度。面对虚无缥缈的名、金光闪闪的利,有的法官能心静如水、坦然处之,挺起腰杆当法官,堂堂正正办铁案。而有的法官却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淡泊,心态发生扭曲。工作上只比最差的,生活上只比最好的,道德上只比低下的,为政上只比不廉的,最终就可能犯大的错误。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大臣们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的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
因此,面对周围的诸多诱惑,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有节,犹如一杯清茶,既能解渴也值得品味,能够滋润心田、滋养生命;欲望过度,犹如一杯咸水,越喝越渴,伤害身体,直至把自己毁掉。要怀有一颗平常善良之心,寒不改叶绿,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始终保持良好心态。
3、慎微。就是要注意小节。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细加品味,但觉诗短理长。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细微处,常被人们所忽视,但酿成的各类悲剧时有发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节不保终累大德”。
一是警惕“小意思”。明明是价格不菲的“琼林宴”,却声称是吃顿便饭;分明是沉甸甸的红包,却谦称“一点小意思”;原本饮中极品“人头马”,却谦称“一杯薄酿”。谦言“小意思”,意在投石问路。自称便饭、薄酿,实质上是试探法官的“定力”。“小意思”中包藏“潜规则”,常言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小意思”可能是放长线钓大鱼,你一旦咬饵,就不得不出卖权力和人格,最终受害的是自己。
二是交友要慎。近年来,毁在所谓“朋友”手里的党员干部不在少数。应该说,交朋友无可厚非,但不能没有选择,与谁交往,进行什么性质的交往,绝不是小节。一个人手里刚有点权,马上就会围上一些捧场逢迎的人,他们投你所好,送你所要。一旦“犯事”了,他们比谁交代的都快。所以,要慎交友,交品格高尚的朋友,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交富有学识的朋友,以增长自己的能力;交敢于批评自己的朋友,以保证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少出差错。
4、慎独。清代林则徐在居所挂一幅醒目中堂,上书“慎独”二字。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既要勤政又要廉政,既要干事又要干净,这是最基本的为政之德”。
走好人生路关键在自己,一个人最了解的是自己,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最能把握的是自己,最不能把握的也是自己。一个人拼上三年两载,最多十年八年,或许能成就一些事情。而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有的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三国时关羽曾用篆书给儿子关平写下12个字:“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虽然那时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这12个字仍不失为今天为人处事的座右铭。
关于做事。这次阅读《二十四史》三国篇,对诸葛亮在“做事”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服务于封建帝王,历史功过自有评价。但单就他个人魅力而言,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报先帝而忠陛下”,集智、勇、忠、诚等美德于一身,令世人敬仰。在法律相当不健全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治国理政中所体现的“惩恶扬善、清正廉明、公正执法”的精神和“鞠躬尽瘁、尽职尽责、谦虚谨慎、艰苦朴素”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如何做事上,毛泽东主席曾在祝贺“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60诞辰时说:“人总是要老的,老人为什么可贵呢?如果老就可贵,那么可贵的人太多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标准,就是说,可贵的是他一辈子总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做有益于人类的事,不做害人的事。如果开头做点好事,后来又做坏事,这就叫做没有坚持性。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毛泽东主席的深刻教导为我们在如何做事上指明了方向。
作为法官,我们所做的事就是通过行使人民赋予的审判权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是法律的忠诚扞卫者,“扬正气、促和谐”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法官公正审判的每一个案件,都代表着社会的诚信、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应当说,审理一件案件对法官来说很平常,是每个法官审理的成百上千件案件之一,但对每个案件的当事人来说,就可能是天大的事,它甚至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单位的兴衰,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因此,法官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高度,来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谨慎从事法官职业,“法官不能为非”,要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关于做官。现在我们所说的“做官”,其含义与过去有本质不同,所谓做官,就是党和人民给你的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岗位。做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因此,在做官上要以人为本,以正为先,以纪为则。
一是为官要正。要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不愧于己,不负于心。
二是为官要亲民。“一刻也离不开群众”,这是毛泽东主席1943年2月3日在延安亲笔为陕甘宁边区高等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院长马锡五同志的题词,我们应当时刻温习这一深刻教诲。现在有的干部与群众不是鱼水关系,而是一种“蛙水关系”,需要群众时,就像青蛙一样往水里跳,不需要群众时,就跳上岸摆官老爷架子。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正如一首歌唱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三是为官要守纪。一次明太祖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乐?群臣众说纷纭,有的说功成名就者最快乐,有的说金榜题名者最快乐,还有的说富甲天下者最快乐,朱元璋默然不语。这时大臣万刚说,守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盛赞。为官要守法度,在今天亦如此。要想平安度过人生之旅,就必须把握好法纪的缰绳,自觉地遵纪守法,这样才心安理得,才能成为快乐的人。
“做人、做事、做官”是摆在我们每个法官面前的重要课题。做事、做官先做人,做人是根本,做事是基础,做官是职责。法官的“官”字绝不意味着高高在上、高人一等,“法官”二字代表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意味着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法官应当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不断反省自己、警示自己、完善自己。要实实在在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