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研究社会等级的书,通常这该是社会学家们关心的事情吧?原以为读这样的书一定是十分枯涩的,没想到竟读得意趣横生,并且余味无穷。
作者保罗·福塞尔,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一个美国人,写的纯粹都是美国的事,却能够引起与美国毫无关联的众多读者的浓厚兴趣,原因就在于他讲述的道理并不拘于美国这个小圈子,而可以推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色人等。事实上,即便是作者所述美国社会中那些大量生动、具体甚至十分琐屑的生活事例,我们也常常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自身及周围的环境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对应之处。
人类实现“大同”之前,社会中的人总是依据不同标准分成不同阶层的。比如,富人,穷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剥削者,被剥削者等等,所依据的标准常常离不开权力和财富这两样。现在,保罗·福塞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标准和分法,那就是依据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调确定人们所属的不同社会阶层。而一个人的品味和格调必然从他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性上表露出来,比如一个人的衣着,居室的摆设,有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喜欢什么样的休闲方式,看什么节目,读什么书,讲什么话等,正是依据这一切,作者把美国社会分了九个等级,并出语尖刻却又不无善意地剖析、比较了各个等级的异同。
当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露面时,一脸吃惊地回头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显然,这里指的并不是尼克松的权力和财富这些东西,而是由他的言谈、举止乃至衣着打扮等方面透露出来的那种难以言传的气质和修养。就凭这点“没档次”,尼克松就难以得到美国上层社会的接纳。有钱并不必然使你的社会地位提高,有权也并不必然能够赢得社会的赞赏和敬重,而文明高雅的生活格调却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法码。这正是福塞尔要告诉我们的。这样的观点诚然可敬,但却未免涂了一层理想化的色彩。这位美国教授似乎忽略了一个不该忽略的事实,这便是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做保证,我们该如何去提高并维持高雅的生活格调?或者,退一步说,就算人人衣食富足,是不是人人都会天然地转而高雅起来,真是难说。我们看到的现实是,追逐金钱和权力的总是多于追求品味和格调的,想来这恰与孔夫子所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一般道理吧。
也许另一位西方名人罗兰·巴特描绘的理想生活更为实际一些:“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用这样的闲暇做什么呢?“读书,写作,和朋友们交往,听音乐,旅行等。”总之就是过有品味的生活。可能大多数的中国人距这样的目标和境界还太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心想往之,也不妨碍我们喜爱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