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沙飞时,他的作品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鲁迅先生去世11天前的两张照片几乎是家喻户晓:1936年10月8日,鲁迅先生到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参观木刻展览,沙飞拍下先生留给世人的两张影像:一张面容清癯,微笑着像是专注地去倾听什么;另一张是先生与青年木刻家黄新坡等人围坐在一期,扬着头,似作谈话间的凝想。
除了至今铭刻在世人心中的鲁迅先生组像,沙飞还用镜头记录下更多抗战时期的一些特殊人物,留给我们那段岁月里很多永远的定格——
简陋的农舍里,给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白求恩大夫专注的身姿;
军调部三方代表——周恩来、马歇尔、张治中的合影;
聂荣臻将军和被八路军战士营救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合影
……
这些作品,背后都蕴含着历史的深邃和无限的思考,他们全是出自沙飞之手。
像很多人一样,很久之后,我才知道这些历史镜头的作者名叫沙飞。
沙飞是谁?他的生平,踪迹如何?为什么一度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谜。
直到最近无意中读到沙飞女儿王雁的两本书,才对这位才华出众、命运多舛、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两本书是《沙飞纪念集》(摄影集)和《铁色见证——我父亲沙飞》。因缘巧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与王雁女士聊天,得以更深入地走进沙飞和他所处的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沙飞1912年生于广州,祖上两代经商,祖籍广东开平,原姓司徒,他出生时取名传。家族中有司徒美堂这样的着名士绅。沙飞的童年是幸福的,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公立广东省无线电学校。他学习勤奋,喜欢文学,爱读鲁迅的小说和郭沫若的诗。北伐前夜的广州,掀起反帝、爱国热潮。“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畅。”这支革命歌曲随处可闻,天天有群众集会,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挥红旗,发传单,贴标语,搞演讲,少年沙飞深受感染。他到黄埔军校去看望任无线电高级教官的族叔司徒璋,军校大门的对联映入眼帘,“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他受到震撼,毅然加入革命军第一军,随军北伐。先乘船到上海,又先后抵达宁波、徐州、济南、天津、北平等地。在军中,他年龄小,但收发报技术熟练,紧张而劳累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的体魄,磨练了他的意志,开阔了他的眼界。
此后,沙飞又去梧州、汕头经历了几年的军事报务生涯,其间,他恋爱、结婚、生子、妻子王辉是一个美丽、漂亮、善解人意,并且同样富于激情的热血青年。
这时候,一心想当文学家的沙飞迷上了摄影。他先在刘海粟先生任校长的上海美专学习了几个月,然后由于被四万万同胞的苦难所打动,把目光和镜头逐渐转向了社会底层。沙飞于1936年、1937年在广州、桂林举办过两次个人影展。由他领衔的摄影团体黑白社出版了画册影集。他的作品体现了底层大众的苦难生活,和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凌辱。其中《敌人垂涎下的南澳岛》、《长眠了的鲁迅》、《生命的叫喊》等作品一出,摄影界的“沙飞”从此诞生了,并在文学界、美术界、新闻界引起轰动。
就在桂林影展之后,“七七”事变发生了,沙飞应时代之召唤,拿起手中的相机,与友人相约“战场上相见。”他又一次汇入血与火的洪流。以李公朴先生创办的“全民通讯社”记者的身份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他先后采访了林彪、聂荣臻、杨成武、彭雪枫等高级将领,记录下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年12月,沙飞正式参加了八路军,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摄影科长。开始了新的人生。
抗战八年,直至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沙飞创造了一部传奇史,传奇的履历,传奇的生与死,所有的故事,只有你打开那本充满硝烟的画册,才能体会得到。
我听王雁女士说,如今,沙飞视为生命的千余张摄影底片收藏在解放军画报社,白求恩大夫弥留之际,“相机送沙飞”的德国产“蔡司”珍藏在中国摄影家协会。
真要感谢不知疲倦,同样富于激情的沙飞的女儿王雁,感谢河北省民政厅双凤山陵园,是他们把沙飞留在了他生前战斗过,生命又止于此的石家庄。朋友们如果有兴趣,可前往双凤山看一看这位传奇人物型像和纪念馆,领略这位战地摄影家的风采。另外,还可以走进省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图书馆去品味沙飞,那里藏有王雁赠我的《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