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王军锋:有关中西哲学发展史的管窥之见
        ——读中外哲学史有感
        分享到:
        作者:王军锋   发布时间:2010-10-14 14:30:43 打印 字号: | |

        查士丁尼皇帝于529年下令封闭了雅典的学园,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进行了焚书坑儒;之后,查士丁尼下令编纂了《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阶梯》、《学说汇集》、《查士丁尼新律》四部分),秦始皇则采用了韩非的“法、术、势”思想;查士丁尼皇帝与拜占庭联合后,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着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赴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罗列这一系列事件,是因为在中西方哲学史上,伴随着上述一系列相似事件的发生,中西方哲学在各自历史上均完成了第一次大转折。

         

        从古希腊、罗马发源的西方哲学, 早期涌现了智者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和折中主义等原始萌芽学说,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师承中这种自由争论的思辩哲学一直延续着。尤其是柏拉图,在阿卡德穆斯的树丛中建立起了学园,其弟子亚里士多德更是连走路时都在讲学,由此还得了“逍遥学派”的美誉。那个时期上帝的观念,相对于这些思想领域的开创者们而言,还尚未完成统治世间的“重任”。初始的西方哲学几乎塑造了后世争论的所有主题。如哈弗大学校训所言:“与亚里士多德为伍,与柏拉图为伍,更与真理和知识为伍”,该校训的概括,既可以当成是对开创者们的赞誉,亦可以当成送成后来者的箴言。

         

        中国古代哲学经历了原始的宗教崇拜之后,也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与西方的理想化不同,中国哲学一开始就更加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农家、阴阳家,还是其他一些流派,因为时代的原因,即使面对着广阔的山河大地,却始终均处在战争与危机之中,哲学要解决的是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发展及社会的变迁问题。形而上的体系,除了在有些避世的老子身上有所展现外,其他人则更关注社会与人生。如孔子设杏坛讲学,知其不可为而为,带领一班学子向帝王们“兜售”着礼治。

         

        有些不同是,查士丁尼没有采用任何一种学者学说,而选则了宗教主义,秦始皇之后的另一位大帝刘彻则采用了被五行学说改造了的儒家学说。之后则是同样的漫长的延续,中世纪的欧洲是神学的天下,中国的儒学则成为官学,得到了无上的尊崇。 

        随着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等人对上帝的思索,自在之物乃至客观精神被引入了哲学的殿堂。尽管有泛神论、神秘主义、唯理主义等不同程度的反驳,但神学的繁荣是无可争驳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哲学发展要更复杂一些,汉代采用了老子的学说,唐代女皇武则天采用了佛教理论,形成了儒治世、道调身、佛化心的混合哲学,小农的生存和实用主义哲学则随着朝代的更替时而闪现。与笛卡尔那样的西方沉思不同,在中国,连老子那样被认为极其消极的沉思者,也在陈述着“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谈到近代兴盛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时,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中国哲学中的实用主义成份,其实倡导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中国繁荣,是有其内因的,因为中国哲学一直都在更为积极地观注着现实。近代的中西方哲学的转变,是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发生的中国鸦片战争中开始的,针对西方神学的极端专权、封闭和中国世俗皇帝制度的腐朽连同外来的压力,西方由观注上帝落成了关注现实的幸福、平等、博爱,中国则兴起了反抗三重压迫的革命。哲学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于是中西方哲学都更加贴近现实。中国的先哲们睁开眼睛看世界,引进了现代西方的先进理念,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路,当然也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与发展。在西方则由一些学者教授沿着理想化途径,沿袭着康德、黑格尔的理念世界,在上帝王国破灭后的进行着源自人类的理想设计。在渐渐远离上帝这个母体的过程中,现代科学的分类也逐渐清晰起来,逻辑学、美学、心理学、法哲学及早期就已分化出的数学、几何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着哲学的发展。虽然许多哲学的畅想是无法付诸实践的,但一些实践毫无疑问是这些畅想的衍生品。相对于全知全能的上帝、完美的理念世界而言,哲学家们说那个体的人永远是不完善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探觉到西方哲人那自知知明与谦虚的品性。

         

        在同样关注现实、关注经济、关注人的生存发展这些现实问题的今天,中西方哲学之间又当以怎样的态度来相互欣赏,并延续历史,开创未来呢?在读罢北大哲学教研室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和美国梯利、伍德着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希望西方哲学中多一些对来自中国的东方哲学的理解与融合,自然与人与社会之间在中国哲学中是那样的息息相关、须臾不分。达至一种有创造性的和谐,是当今中国官民的一致地追求。而中国哲学中亦需加强理想化的成份,剔除部分人群中那彻底的拜金主义的疯狂欲念,加强道德建设,为精神文明架构一幅理想的图景。

        我曾经慨叹于“有容乃大”这句话的博大精深,象是个久居旱地的人见了海一般,真到有一天我看到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学》中所提及到的隐藏于该句话后的不平等,于是开始了新视野下的关于公正的思索,再到我看到西方哲学家面对理性与上帝时的谦卑,乃至重温马克思主义哲学们的精辟论断时,我时常进行着如些的反醒:若要谈及影响外在,首当其先的是应当改造自己的思想。在此,唯在勤学可以弥补自己的天生愚鲁,即使不能如孔夫子说的那样“生而知之”,亦不能等到“困而知之”,努力一点做到“学而知之”,这或许就是我这样的平凡之人所思所得的一条捷径。

          

        作者简介: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来源:深泽县人民365bet现场走地盘_完美体育365官方网站_36500365体育在线投注
        责任编辑:王军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