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刘光辉:世界是平的吗?
        ——读《世界是平的》有感
        分享到:
        作者:刘光辉  发布时间:2010-07-12 16:32:46 打印 字号: | |

         刘光辉

         

        在这次院党组部署开展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中,我认真读了院党组推荐的《世界是平的》这本书。虽然由于时间有限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没能完全读懂读透这本书,但我还是通过这次读书活动,进一步开阔了世界眼光、培养了战略思维,收获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紧迫感。

        刚看到《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的题目所吸引,过去我们不都说“世界是圆的”吗?世界为什么是平的 ?世界又是从什么时候变成平的?平的世界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吸引着我兴致勃勃地去阅读这本书。通过一段时间的研读,这些问题也似乎都找到了合理的答案。《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其实是讲述了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世界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世界被开放源代码、外包、离案生产、供应链和互联网搜索技术等“十辆推土机”推平了,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让世界变得更加平坦。平坦后的世界,竞争环境变得公平了,各肤色各人种的竞争机会也都渐渐变得越来越均等了,这就是“世界是平的”的含义。本书作者弗里德曼并将全球化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全球化1.0”阶段,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二是“全球化2.0”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轮船、火车、飞机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世界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第三个阶段就是自2000年至今的“全球化3.0”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而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实际上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我们这一时代的最重要特征。全球化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

        可是,就在我刚刚为读懂了世界为什么是平的而欣喜之时,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升级、富士康工人十三连跳自杀以及本田汽车工人罢工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又不得不让我产生了联想,进行了反思,这个世界真的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没有疆界、没有门槛、没有台阶,大家完全在同一个起跑线、同一个竞争平台上竞争吗?这个世界真的是平的吗?现实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当前,持续已久的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其实是美国推行金融霸权主义的又一鲜活例证,其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这样的世界,我们还能说它是平的吗?本书的译者何帆在《译后记》中也鲜明的提出,这个世界仍然是崎岖不平的,他特别指出,“只要美元仍然是全球货币,这个世界就不是平等的,美国可以通过印刷钞票换取其他国家的商品和资源,这样的不平等交易才是导致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再看富士康工人连续自杀事件。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人对生存质量的要求并不高,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生不如死的情况下,谁也不会去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自杀事件却在富士康这样跻身世界五百强的现代企业里连续发生了十几起,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隐藏在这一事件背后的原因。通过媒体的不断披露事实真相,我们虽然不能妄下结论,但我认为,低工资、高强度、“机器化”管理应该是造成这些事件的主要原因。先看低工资,据媒体披露,自杀事件之前,富士康基层作业员的底薪仅有900多元,在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收入水平,是绝对的低收入,达到温饱都很困难,而富士康资方管理人员的工资是这个数字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其在台湾企业的工人最低工资也都在5000元以上,并且其工作强度也远不及大陆工厂的工人;再看工作的高强度,一线工人每天正常的工作时间是12小时,远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8小时,而且还经常加班。最后,我们再看“机器化”管理,工人被作为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每天数以千遍地重复着同样的劳动,完全成为机器的附庸。同时,富士康严格的管理方式和分秒不差的倒班制度,甚至不能让同一寝室的工友有沟通交流的机会,同住一间寝室多时的室友甚至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在遇到心理问题无法排解之时,他们无法得到友情的慰藉,而且这些工人绝大多数都是背井离乡来富士康打工,更无法得到亲人的关怀和温暖。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用“机器化”管理来称呼这种管理方式,但我认为,这种管理方式实质就是把人看作了会说话的机器。在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已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今天,这些企业却对工人的合理需求和正当权益视而不见,仍然采取这样的管理方式,而且允许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长期存在,这样的世界,能说是平的吗?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虽然不是造成富士康工人自杀的全部原因,但绝对是不可回避的因素。包括本田汽车工人罢工事件,也大多有这方面的原因。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以及富士康工人自杀等事件的背后,其实是反映了这个世界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放眼当今世界,你还会发现存在着许多的不平等。例如,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在发展中的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大多被外国投资者略高的工资给吸引而去;同时,随着全球网络系统的出现,使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通过网络的合作,使本国科技人员完全脱离控制而为外国资本服务,这种看不见的人才外流,无疑将加重发展中国家本已存在着的人才匮乏。外国投资者在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竞争时由于资本雄厚、人才结构优于本国竞争者,最终导致的是强大的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强,而弱小的本国投资者在夹缝中生存或者消亡。经济全球化也进一步深化了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化分工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垄断着知识密集、利润丰厚的高端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在经营着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的低端产业;同时,发达国家往往把污染工业、资源密集型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危及了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说这个世界是“垂直”的也不为过。

        通过这次读书学习,我认可本书作者关于世界正在变平的论断,但也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持怀疑态度。应该说,这个世界总的发展趋势仍然是越来越平坦,而且这一趋势不可阻挡,但现阶段绝没有达到作者所认为的均等和公平。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认识,既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而盲目乐观,更不应该把全球化理解为发达国家会自动放弃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举措,已经把中国推到了这个貌似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上,而且不可能再回头。要在这样一个还有很多门槛、台阶的崎岖不平的竞技场上占有自己的地盘,取得自己的地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选择就是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发展自己。中国有句俗语,“打铁先得自身硬”,能否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关键是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场徘徊的囹圄,真正从经济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就必须靠人才,靠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能力的人才。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战略型的人才,无疑是个巨大的硬伤。企业缺乏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经济发展浪潮中浮沉,国家缺乏全球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培养全球型人才的途径除了学校教育、实践历练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通过读书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启心智。今年2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谈到,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这几句话说的都是读书的重要意义,意味深长,值得我们认真回味当今的世界,已经步入到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与生活方式创新的新时代,读书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与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从这个角度讲,怎样强调读书的重要作用都不为过。我们作为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法官,更应该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形势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虽然多年来,我一直喜欢读书,但是由于办公室工作性质原因,很少有大块儿时间去静下心来读书,即便这样,我还是在床头、案边摆放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不仅有与本职工作联系紧密的书,也有一些历史、文学、古典哲学以及政治军事方面的书籍,一旦有了闲暇时间,顺手拿起来就读。虽然读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但也总能从书中获得人生的共鸣和启迪。这次院党组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关于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读书活动的要求,部署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既是有效提高干警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院党组关心、关爱干警成长进步的具体体现,应当倍加珍惜。在今后的读书活动中,我将努力克服工学矛盾,严格落实读书计划,争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模范,并积极引导和带领办公室的全体同志进一步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努力争创一流业绩。

         

        责任编辑:刘光辉